“力学动态”文摘,第60卷,第1期

发布时间:2022-10-10 访问量:2287

新闻报道

关于组织开展中国力学学会“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活动的通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各地方学会、各分支机构、全体理事:

今年10月,我党即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二十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为团结引领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学会党委决定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活动。

学会党委号召各地方学会党组织坚持政治引领、强化责任担当,联合中国力学学会共同策划开展活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学会各分支机构党组织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活动方案,活动开展情况请及时报送至学会秘书处。

中国力学学会

2022年9月30日

中国力学学会“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活动方案

为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将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毅前行,学会党委特制定“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活动方案。具体如下: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聚焦保持和增强学会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持续发挥学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保障作用,将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重点任务

学会各级党组织要以党组织书记和党组织成员为重点,面向全体党员和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广泛深入开展。

1. 以上率下深入学习。

理事会党委定期召开党委会议,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勇担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

2. 广泛开展专题党课。

认真落实中国科协“百名科学家讲党课”活动要求,理事会党委委员带头讲党课,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知名科学家参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到科学家身边,走进科技工作者心间,形成科学家讲党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

3. 组织专题学习活动。

学会各级党组织根据实际,结合“科创中国”、“科普中国”、科技扶贫等方面的工作,依托会议、论坛、科普、培训等业务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参观见学、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大力营造喜迎二十大的浓厚氛围。

4. 扎实做好宣传阐释。

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阐释二十大精神,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实践力度的研究成果,引导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三、工作要求

1. 精心组织引导

学会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思想认识,统筹安排部署,创新活动方式,将党建工作与年度重点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政治引领的覆盖面和工作平台,切实将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2. 积极宣传报道

学会各级党组织应及时提交活动纪要、影音材料等活动资料,将发现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优秀人物及时报送学会。学会依托官网、官微等平台展示活动成果,扩大活动影响,并择优向中国科协各宣传平台和主流媒体推荐。

3. 做好活动总结

学会各级党组织应深入了解掌握科研工作者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情况和反响,认真总结、巩固成果,切实将本次活动打造成为深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工作载体。

 

 

 

 

高熵合金力学研究进展 --《力学者说》系列学术论坛第8期顺利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由《力学学报》编委会与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力学者说》系列学术论坛第8期,于2022924日顺利举办。本期论坛由《力学学报》编委、北京理工大学陈少华教授主持,邀请了清华大学李晓雁教授做学术报告。本次学术论坛于线上进行,同时在腾讯会议和蔻享学术平台直播和转播,吸引了海内外学者近四千人在线观看。

李晓雁教授做了题为《高熵合金的强韧化设计、制备和微观机理》的学术报告。李晓雁教授提到:高熵合金是一种新型的合金材料,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成分组成和微结构,因此表现出了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未来在航天航空、交通运输、能源环保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高熵合金力学行为和性能的研究是材料科学和固体力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如何通过成分和微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高熵合金的强度和延展性,实现强韧协同,是高熵合金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李晓雁教授在报告中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高熵合金的强韧化设计和先进制备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李晓雁教授首先介绍了典型FCC相和BCC相高熵合金微纳米圆柱的尺寸效应及其内在的强化机理。然后,介绍了非等原子比的高熵合金设计理念,以及应用该理念研发设计的高强韧新型高熵合金。最后,主要介绍了课题组在高熵合金增材制造技术方面的进展和成果,着重讲解了增材制造的工艺参数与合金微结构以及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并介绍了金属增材制造工艺模拟软件的开发原理、设计流程以及在高熵合金增材制造中的实际应用。

报告后,陈少华教授组织会议进入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对报告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竞相提问,气氛活跃。陈少华教授首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解读,随后李晓雁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在交流环节中,对高熵合金的研究方法、高熵合金强韧化机制及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增材制造工艺模拟软件的应用范畴等问题,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其中,陈少华教授对相关问题本质的解析与把控以及李晓雁教授对相关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深入浅出的解答,令人印象深刻。有学者表示,通过此次报告开阔了研究视野,受益颇多。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结题验收会在北京召开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20229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组织专家对北京大学龚旗煌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进行结题验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张国辉、自然科学基金委财务局局长张香平、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和副主任孟庆国等出席会议,验收专家组、项目组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工作人员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验收会开幕式由董国轩常务副主任主持。

谢心澄副主任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的整体执行情况,向项目组和依托单位提出了要求和建议。要求项目组不忘初心,利用所研制的仪器设备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突破,认真总结仪器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创新方法,并建议北京大学加强学校所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之间的联合交流,总结经验、互相借鉴,完善管理服务机制。

张国辉副司长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组织、推进与监理,希望北京大学认真梳理仪器研制工作,总结相关经验,争当高校模范。

董国轩常务副主任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结题验收的相关管理规定和要求,并强调了三年后项目后评估的重要性,建议项目组要做好科研仪器后期运行管理。

验收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龚旗煌教授关于仪器完成情况的汇报,项目监理组的监理汇报,以及现场技术测试、财务验收和档案审查情况汇报,以视频方式现场考察了研制完成的仪器设备,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圆满完成了预期研制目标,建议通过验收。

 

 

 

 

学术会议

关于重启召开“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的通知

(第二轮通知)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

一、会议简介

因疫情原因延期的“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拟定于 20221014-1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我国力学交叉前沿研究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力学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此,热忱欢迎全国从事力学交叉前沿相关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到会,并鼓励广大研究生踊跃参加,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共同研讨相关领域的发展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江苏省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会议主席:杨卫,浙江大学

郭万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围绕力学交叉前沿,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专题:

专题一:宏微观力学前沿进展

专题二:流固交叉新前沿及应用

专题三:刚柔结合及其前沿科学

专题四:第五届低维材料力学青年研讨会

三、会议时间、地点

20221014-16 (14日报到)、江苏南京市栖霞区环陵路 18号紫金山庄(紫金会议中心)

四、重要时间节点

2022930日前   会议早期注册

2022107日前   摘要提交截止

20221014日前  会议注册

20221014-16 会议召开(14日报到)

五、摘要投稿

本次会议仅接受摘要投稿(不接受全文)。请登录会议网站,下载摘要模板,按要求撰写并提交摘要。有关注册、缴费、摘要投稿、酒店预订等事宜,请登录会议网站:https://www.bagevent.comlevent/8040651

六、注册费

2022930日前缴费,正式代表 2300 /人,学生代表1800 /人;

2022930日后缴费,正式代表 2600 /人,学生代表2100 /人;

注:请登录会议网站进行注册、缴费。

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仇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qiuhu@nuaa.edu.cn, 13770984024

张助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chuwazhang @nuaa.edu.cn, 13776660864

“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组委会

2022913

 

 

关于中国力学大会-2021+1调整为线上线下举办的通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尊敬的参会代表:

中国力学大会-2021组委会经研究决定,大会调整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线下参会代表将由大会组委会定向邀请,规模不超过500人;其他代表线上参会。

会议时间为2022年11月4~10日,线下会议首选地点是成都。此外,基于疫情原因,将北京等作为备选城市。

一、大会日程安排

大会详细日程待日后公布,敬请关注大会主页(主页网址:https://cctam2021.cstam.org.cn/)。

二、专题研讨会报告安排

向大会专题研讨会投稿的代表,请登录大会主页个人中心【论文投稿】页面,选择是否保留投稿,同时进行如下操作:

1、已接收为口头报告的代表,请于10月10日前完成确认是否保留口头报告;逾期未予确认,将不再安排口头报告时间。

2、已接收为壁报的代表,请于10月15~30日期间完成上传或更新壁报展示文件,届时大会网站将开辟壁报展示区。

会议论文/摘要集可在大会官网个人中心免费查阅。

三、会议注册

本次大会免收会议注册费。已完成注册费缴费的代表,请按照以下方式办理退费或保留:

(1)退费:按照大会官网发布的退费方法办理退费。

提醒事项:已申领到发票的代表,如办理退款,请注意原领取的发票将会作废,不能再用于报销使用,以免承担法律责任。

(2)保留注册费:不办理退费的代表,可将费用作为参加下一届中国力学大会的注册费。

四、会议住宿

大会将向组委会定向邀请的线下代表发出参会通知,届时请代表在线预订住房。线下会议期间11月4~6日的食宿由大会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由此给各位代表带来的诸多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中国力学大会-2021+1组委会

2022年9月29日

 

 

 

招生招聘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Dynamics of Metamaterials

I am looking to recruit a highly motivated and independent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to study, theoretically and computationally topics related to the dynamics of metamaterials, with specific emphasis on wave phenomena.  The position is available immediately, and potentially relevant backgrounds for the position include:

1. Phononic crystals

2. Acoustic or phononic bandgaps

3. Non-reciprocal wave propagation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is position, please contact Prof. Park via email (parkhsAT_bu.edu); please email with the subject entitled "Postdoc Position", and send a CV, two relevant publications, and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ree references.

 

 

 

One Post doctoral positions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China

Professor Chao Xu's research group (Chao Xu | ResearchGate) has one open post-doc position a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The position will start from the first half of 2023 for at least two-year period of contract. 

The applicant must have a PhD degree not more than 3 years, aged below 35-years-old. The applicant has good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publication records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dynamics,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smart material and structures is strongly encouraged to apply. Please note the applicant should not be regular staff at other institutions. Fresh graduates are welcomed. 

The salary is RMB 200,000 - 240,000 /each year dependen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aerospace structures. The related research areas involve with ultrasonic guided-wave/electromechanical impedance base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aerospace structures, nanocomposite sensors for aerospace SHM application and digital twins for SHM.  The expected duties for the position are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research projects, develop new research proposals/new research initiatives, and publish research outcomes in the journals and assist supervising students in research. 

To apply and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nd your detailed resume and recomendation letters to Prof. Chao Xu at chao_xu@nwpu.edu.cn 

The position will be closed after it is filled.

 

学术期刊

《力学进展》

 2022 3

裂纹体分析的权函数理论与应用: 回顾和展望

吴学仁, 徐武

力学超材料研究进展与减振降噪应用

尹剑飞蔡力方鑫肖勇杨海滨张弘佳钟杰赵宏刚郁殿龙温激鸿

神经系统疾病与认知动力学(II): 神经振荡与认知动力学

韩芳樊登贵张丽媛王青云顾晓春王直杰

非球形颗粒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崔智文王泽蒋新宇赵立豪

轻质点阵超结构设计及多功能力学性能调控方法

 吴文旺夏热

 

 

网络精华

学者:新工科建设应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0月8日电 (记者 陈静)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教授8日对记者指出,把一个原创的东西变成产业化的发明,就要经过从0到1,1到10,10到N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是“科、技、产、金、管”融合交叉的创新。

“一件成功的发明一定要有两个循环和两支人才队伍,即发明成功的循环和人才队伍、产业化成功的循环和人才队伍,跨界合作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甘中学指出,新工科建设的要点就是科学、人文、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

当日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云课堂”科学之问第二辑上线,甘中学教授以“新工科与‘发明创造’”为主题进行分享。据悉,在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甘中学加入了ABB集团美国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主攻工业机器人控制器领域,曾主持完成了多个世界领先的开发项目。回国后,他曾担任国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科学战略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在甘中学教授看来,新工科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原理思维和批判思维,同时具有观察实验能力、想象构想能力、洞察抽象能力、合成执行能力和协作领导的能力。他指出,有四种人才属于新工科,即工程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大师和产业领袖。

在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领域在哪些方向可能会有比较重大的突破?甘中学教授表示,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实际上是自动化工具,通过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代替人类机械化重复性的劳动。但现在要真正把机器人做成人,赋予其感知器官,让它能够像人一样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另一发展方向则是个性化的、即插即用的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

相关机器人创新研发企业联合创始人、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校友杜鑫峰提出,作为硬科技,机器人产品从决策到投入研发,到产品输出、生产销售,往往都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也就面临着较大的投入风险。甘中学教授告诉记者,复旦大学有一个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模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卢向华教授透露,今年起,复旦大学方面希望更快地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设定专门的政策与流程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创业初期如何平衡新的产品引入跟原有的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对此,甘中学教授举实例解释,协同共享的模式可以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新的技术如何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或行业?”对这个问题,甘中学教授认为:“一定要找大市场,要找自己熟悉的市场来做。”(完)

 

努力打造战略科学家核心力量

(摘自中国新闻网)

【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既是科学家,更是战略家,是科技人才中的“帅才”,是引领科技前瞻布局、带动重大领域创新的“关键少数”,是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核心力量。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归根到底要从科技创新主战场上锤炼出来,从科技创新主力军里成长起来,从科技创新主方向中涌现出来。

在创新主战场厚植人才“沃土”

加快培育更多战略科学家,是从根本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科技难关,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关键之举。

科学家的成长可以靠浓厚的科研兴趣、优良的学术训练和不懈的个人努力,而战略科学家的成长则必须依靠国家乃至国际重大科技任务,在大兵团作战实践中历练和锻造领导能力及创新能力。战略科学家本身不是靠选拔出来的,而是在科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并逐渐得到承认的。要改变等待战略科学家自己“冒出来”的想法,主动为其厚植成才“沃土”。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积极为其创造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和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支持他们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与教育和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帅才作用。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事业发展,从“863计划”到“973计划”,再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些都是战略科学家成长的“沃土”,这类研究项目都具有周期长、耗资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例如“中国天眼”项目,南仁东带团队光选址就用了12年时间,整个项目经历了20多年时间。

培养和造就战略科学家,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并按照事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适当规模、质量和结构的战略科学家,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长远规划、超前培养、系统实施,从而推动更多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

针对我国领跑、并跑、跟跑的领域和学科,明确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顶尖科技人才的数量与分布,制定人才发展需求和政策清单,有针对性地支持、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适应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使用机制。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生态”

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又一个战略科学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奋勇突破,中国的科技实力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建议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要求下,综合考虑战略型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科技企业等多方需求,以“创新+创业”“科技+资本”“战略+科学”的新范式,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探索一条战略科学家培养新路径。

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同步协同,创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有效整合高校智力资源、政府政策资源、社会资本资源的创新主体,新型研发机构在诞生之初就具备重组创新链条、打破各类组织边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质。有助于强化人才在产学研用融合中的核心要素功能,推动实施“揭榜挂帅”等新型联合攻关模式。

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议允许具备高科学素养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以不同角色同时在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实践。以战略型人才为纽带,实现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

遵循科研规律激发“源动力”

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离不开战略科学家引领性的探索、开拓和奋进,战略科学家群体的经验、智慧和创造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和引导。

积极支持组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完成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作用,以服务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为主旨,以战略性、基础性和定向性科技攻关任务为研究重点,充分体现科研机构组织化、系统化和建制化优势。发挥高校的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目标导向,推动校企合作,激活高校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自立自强“双引擎”,形成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交叉优势。重视以央企为主导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流砥柱作用,在航空航天、船舶、深海、高铁、能源、通信、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

注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快培育和壮大整个战略科学家群体,按照现代科研规律去支持激励更多的战略科学家。继续从科技体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政策等多个方面深化改革,切实营造有利于战略科学家快速、自由成长和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

对战略科学家这一顶尖科研人才群体的培养、评价须少一些功利性,在使用和激励时多一些包容性、主动性、长远性。

同时,应注重广纳全球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鼓励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以及科技学术组织任职,把更多国际战略科学家吸引和凝聚进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任晓刚,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