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1卷,第4期

发布时间:2023-02-25 访问量:6896


新闻报道

关于开展2023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摘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官局,各博士后设站单位:

为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33号),现就2023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博新计划”)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内容

“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一批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给予每人每年不少于30万元的资助(含博士后日常经费、科研启动经费和国际学术交流经费),国家资助期为2年。设站单位根据资助人选在站期间科研工作业绩,按一定标准或比例给予资助。

二、申请条件

申请人须为2023年拟进站或新近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思想品德。

(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且无科研失信情况。

(三)199111日(含)以后出生。

(四)申报项目属自然科学,涉密项目须脱密。基础研究主要面向基础科学、交叉理论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应用研究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数字经济及各领域重大工程技术、共性技术等。

(五)申请人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应为高水平专家,学术造诣深厚,可为申请人提供高水平科研平台。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倾斜。

(六)拟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为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应届博士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拟进站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初步拟定研究计划。

(七)新近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是202231日(含)之后进站的人员,且之前未申报过“博新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博士学位获得时间须为202211日(含)之后;须依托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进行申请,不得变更合作导师。

(八)获选人员须在博士后设站单位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须将人事关系(含人事、工资关系及人事档案)转入博士后设站单位。

(九)留学回国博士和外籍博士不可申请本项目。

(十)入选过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及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的,须在申请书中注明,原则上不得重复获得资助。

三、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包括《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身份证明和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申请人无需提交纸质申请材料,所有申请材料均为在线生成或上传原件扫描件,上传文件须为PDF格式。

(一)申请书

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并生成申请书(模板见附件1),自行线下填写无效。

(二)《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

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资料下载”专区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下载后完成填写、签字并上传原件扫描件(模板见附件23)。

(三)身份证明材料

已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申请人须提供博士学位证和毕业证。暂未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或博士论文预答辩通知书;如无预答辩通知书,可提供学校学位主管部门或所在院系出具的相关证明。以上材料均须上传原件扫描件。

(四)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

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可以从以上类型材料中任选,但总个数不超过3个。其中:论文提供全文,专著提供目录和摘要,专利或奖励提供证书。以上材料均须上传原件扫描件。

四、申报流程

(一)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215日至315日)

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上传申请材料,在线提交至博士后设站单位。

设站单位的联系方式可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申请人对已在网上提交的申请数据有修改需求时,需在315日前逐级申请驳回。

(二)设站单位审核(316日至322日)

设站单位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审核申请材料,并提交至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设置院系分级管理账号的流动站设站单位及园区工作站设站单位须先由院系或工作站分站审核,再提交至设站单位。

五、评审安排

(一)评审方式

通过组织同行专家评审确定获选人员,采取两轮评审,第一轮为通讯评审,第二轮为会议评审。评审指标见附件4

(二)时间安排

2023215日至315日,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材料。316日至22日,设站单位网上审核。3月下旬,通讯评审。5月上中旬,会议评审。5月下旬,公布获选结果。

六、有关要求

(一)申请进入本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且由博士导师继续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人员总比例可适当放宽。

(二)拟进站的获选人员须在名单公布后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逾期视为自动放弃获选资格。

(三)设站单位对获选人员的资助经费应单独立账,专款专用。其中,博士后日常经费全部用于获选人员的日常生活费用(含工资、奖金、生活补助及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等),从获选人员完成办理进站手续并工作报到起按月计发,核发24个月;设站单位不得提取管理费,由单位承担的社保缴费部分不得从资助经费中列支。博士后科研启动经费和国际学术交流经费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规定的经费使用范围列支,在经费范围内,不设具体经费的比例限制,由获选人员自主统筹使用。

(四)设站单位应在获选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并在出站留任、支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与获选人员签订科研计划书,做好绩效评价和成果追踪工作,将创新型科研成果作为考核重点,根据考核情况按一定标准或比例给予配套资助;支持获选人员在站期间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获选人员期满出站后,首次聘用岗位不受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五)获选人员确因科研项目需要延长在站时间的,在获选人员和设站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由设站单位按照“博新计划”国家资助标准对获选人员延期在站期间给予资助。

(六)获选人员在站期间可以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中单列在站博士后申报名额。获选人员在当前站内不得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站中)。

(七)发挥“博新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本地区博士后重点支持项目,加强配套投入,对获选人员给予倾斜支持。

(八)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定期对设站单位“博新计划”实施工作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政策落实情况、单位配套情况、人员培养成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博士后设站单位综合评估的依据之一。

请各地方、有关部门和设站单位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申报,着力做好宣传,制定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与服务,广泛动员优秀博士毕业生及合作导师积极参与“博新计划”。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电话:(01062335395

附件:1.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docx

        2.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docx

        3.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docx

        4.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专家评审指标.docx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

                     202326

 

 

关于征集2023年度科技评估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

各有关单位:

为推动科技评估标准化建设,根据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科技评估标委会即日起征集本年度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原则和重点

申报项目应围绕科技评估领域标准化发展需求,促进科技评估高质量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控制数量、确保质量,满足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协调性等要求。申报项目应属于科技评估领域,包括科技政策评估、科技计划评估、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成果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评估、科技机构与基地评估、科技人才评估、科技经费评估、科技绩效与影响评估等,参见科技评估国家标准体系结构图(见附件1)。本年度重点是科技评估通用层技术与要素类标准。

二、申报材料

项目应提供国家标准草案、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国家标准项目申报说明,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重大推荐性国家标准还应提供预研材料。申报材料应完备、规范、准确,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负责,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

1.标准草案。应明确提出主要章节及各章节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内容完整。标准结构和格式应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GB/T 1.1-2020)的规定和要求。

2.项目建议书(格式见附件2、3、4)。应加盖项目牵头单位公章。

3.项目申报说明(内容提纲见附件5)。应加盖项目牵头单位公章,并明确标准与科技评估国家标准体系的对应关系、标准与国内外已发布和在研相关标准的关系、相关工作基础、是否同步制定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外文版、对标准实施的有关考虑、知识产权承诺等。

4.预研材料。应明确项目涉及的标准化对象行业发展情况,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调性,国内外标准情况等。

三、申报要求

1.强制性国家标准从计划下达到报送报批材料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24个月。推荐性国家标准从计划下达到报送报批材料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18个月。

2.申报项目应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与标准研制所需的能力与条件。项目应具备较好的基础,能够在相应时限内完成。

四、申报方式

本通知全年有效。申报单位需将申报材料纸质版(一式三份)及电子版报送至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为便于管理,统一邮件标题为:“标准项目名称-立项申报”,申报材料所含文件标题为:“标准项目名称-草案/建议书/申报说明/预研材料”。

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昝婷婷010-62169563;孙昕雨010-62163722

E-mail:TC580@ncste.org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院76号信箱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邮编:100081

附件:

1.科技评估国家标准体系结构图

2.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

3.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

4.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项目建议书

5.国家标准项目申报说明填写内容提纲

                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23年2月10日

 

 

科学技术部关于公开征求《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奖励改革的决策部署,全面施行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进一步完善省部级科技奖励制度,科学技术部在广泛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1999年发布的《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

1.电子邮箱:jlbzcc@mail.nosta.gov.cn,请在邮件标题注明“省部奖办法征求意见”。

2.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政策研究处,邮政编码:100045,请在信封注明“省部奖办法征求意见”。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16日。

附件:1.《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2.关于《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科学技术部

                2023年2月13日

 

 

关于开展2023年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通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各有关单位:

为推动我国力学领域科技成果水平提升,客观、科学地评判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2023年,中国力学学会按照《中国力学学会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暂行)》,组织开展力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具体工作流程包括成果鉴定申请、成果鉴定受理、签署鉴定合同、召开鉴定会议和出具鉴定证书等五个阶段。在鉴定工作组织过程中,学会将加强制度建设和自律管理,评价活动做到公开透明,邀请相关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成果鉴定委员会成员,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质量水平。

欢迎力学及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广大企业,联系委托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学会将竭诚做好咨询与服务工作!

联系人:陈 杰

联系电话:010-62559209

联系邮箱:office@cstam.org.cn 

附件1:《中国力学学会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暂行)》

附件2:中国力学学会科技成果鉴定申请简表

中国力学学会

2023年2月27日

 

 

学术会议

第六届多体系统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 (第三轮通知)

为促进多体系统动力学方向青年学者间的交流,加强本学科与航天动力学、共融机器人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共同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兹定于2023414-17日在江苏常州举办第六届多体系统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诚邀您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专业组主办,由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和力学与材料学院、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特种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研讨会将就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前沿问题,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并讨论本学科的发展前景和主要研究方向等问题,形成多体动力学学科若干领域的进展综述,推荐发表至《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等期刊。

一、会议主题

1.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计算方法

2.多体系统的稳定性、控制与优化

3.工业装备多体动力学仿真与设计

4.柔软变智新型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5.多体系统的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方法

6.多体系统动力学与其他力学分支的交叉融合

二、会议组织机构

大会主席:刘才山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白龙、白争锋、宝音贺西、蔡国平、曹登庆、邓子辰、丁洁玉、丁千、方虹斌、高长生、戈新生、龚胜平、郭铁丁、何柏岩、胡伟鹏、江俊、康厚军、李俊峰、刘锦阳、刘宇飞、刘铸永、吕敬、潘勇军、彭海军、乔栋、任辉、汤奇荣、田强、王天舒、魏承、文浩、吴景铼、吴志刚、徐鉴、杨晓东、岳宝增、张景瑞、张舒、章定国、赵跃宇、赵振、赵治华

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坤

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建波、王延杰、於祖庆

组织委员会(按拼音):何钢、李成、茅晓晨、田青龙、魏长赟、张磊、张建立

会议秘书长:於祖庆

秘书组:田青龙、刘卓、顾子健、孙红钰、刘帅毅、宁远、杨沪、周阳,朱飞宇,王小应

三、会议具体安排

1.会议日期:2023414-17日(14日报到,17日离会)

2.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专业组

3.承办单位: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4.会议注册费:2000/人,家属800/人,报到时交费

5.会议酒店:常州开元名都大酒店,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竹林北路256号。

6.联系人:於祖庆:15754503640  田青龙:18846459835

回执请发送至:yuzq@hhu.edu.cn。计划做报告的代表请将摘要一并发送。

附件一:参会回执

附件二:摘要模版 

 

 

2023年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轮)

2023年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拟于2023414日至17日在宁波召开。“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是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业组组织的固定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联合承办。会议旨在以“四个面向”为引领,汇聚国内从事湍流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科交叉和合作交流,研讨青年人才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助力湍流基础研究的高水平原创式发展,推动湍流研究成果在重大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和落地。

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高速流动稳定性与转捩,高精度湍流模拟与测量,湍流结构及相互作用,工程湍流的流动控制,大气、海洋环境中的湍流,多相湍流与湍流燃烧,机器学习在湍流研究中的应用等。

一、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席:袁先旭、潘翀

成员:赵琪、熊渊、齐中阳、王少飞、程泽鹏、李璐阳、王世维

二、会议学术委员会(姓名拼音排序)

陈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伟希(清华大学)、刘难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卢志明(上海大学)、苏彩虹(天津大学)、涂国华(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万敏平(南方科技大学)、王萍(兰州大学)、王士召(中科院力学所)、郗恒东(西北工业大学)、杨武兵(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杨越(北京大学)

三、会议时间和安排

414日,全天报到,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业组工作会议

415-16日,学术会议、自由讨论

417日,科技参观(汽车企业、船舶新能源企业)、离会

大会邀请报告时间为25分钟(其中报告时间为 20分钟,讨论5分钟)

大会主题报告时间为15分钟(其中报告时间为 12分钟,讨论3分钟)

请受邀报告人员将报告题目和摘要于331日前提交给会议组委会

四、会议及住宿地点

会议:宁波市北仑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住宿:宁波市春晓世茂希尔顿逸林酒店、宁波市春晓泊宁酒店

五、自由讨论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基于超大规模数据的深度学习能否改变湍流研究范式?

湍流基础研究如何和新兴技术领域发生更广泛的交叉?

如何让湍流基础研究在“四个面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事湍流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路径有哪些?

青年教师如何协调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六、其他事宜

1、参会人员主要由会议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邀请,会议注册费¥1500/人,差旅及住宿费自理。

2、联系人:

熊渊

电话:17810283802

Emailxiongyuan@buaa.edu.cn

齐中阳

电话:13041190007

Emailqizhongyang@buaa.edu.com

王少飞

电话:18968374170

Emailseuwangshaofei@126.com

程泽鹏

电话:18516948969

Emailzepengc@buaa.edu.cn

 

 

关于重启召开“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的通知 2023年4月21-23日,南京

一、会议简介

“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拟定于2023421-2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我国力学交叉前沿研究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力学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此,热忱欢迎全国从事力学交叉前沿相关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到会,并鼓励广大研究生踊跃参加,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共同研讨相关领域的发展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江苏省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会议主席:杨卫,浙江大学

郭万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围绕力学交叉前沿,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专题:

专题一:宏微观力学前沿进展

专题二:流固交叉新前沿及应用

专题三:刚柔结合及其前沿科学

专题四:第五届低维材料力学青年研讨会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2023421-23日(21日报到)、江苏南京市中山陵四方城2号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

四、重要时间节点

2023321日前   会议早期注册

2023321日前   摘要提交截止

2023421日前   会议注册

2023421-23  会议召开(21日报到)

五、摘要投稿

本次会议仅接受摘要投稿(不接受全文)。请登录会议网站,下载摘要模板,按要求撰写并提交摘要。有关注册、缴费、摘要投稿、酒店预订等事宜,请登录会议网站: https://www.bagevent.com/event/8040651

六、注册费                                                                                

2023321日前缴费,正式代表2300/人,学生代表1800/人;

2023321日后缴费,正式代表2600/人,学生代表2100/人;

注:请登录会议网站进行注册、缴费。

七、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会务组:仇虎,qiuhu@nuaa.edu.cn  张助华,chuwazhang@nuaa.edu.cn

网站注册和投稿等事宜请联系:李基东  j.d.li@nuaa.edu.cn 13813924045

缴费、发票、住宿等事宜请联系:李飞 38995014@qq.com 13905168006

“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组委会

2023年2月27日

 

 

招生招聘

Ph.D. Positions in Design Optimization and Fracture Modeling at Drexel University

There are two open Ph.D. positions in the MCMB Lab starting in the Spring term of the academic year 2022-2023, or in the Fall term of the academic year 2023-2024. One of these positions is in design optimization, and another position is in the fracture analysis of engineering/biological composites. Qualified candidates must have:

A Master’s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related background

Strong interest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Strong interest in design optimization or fracture mechanics

Strong computational, analytic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skills

Proficiency in programming (C/C++, Python, or MATLAB)

Excellent writ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 ability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with group members, collaborators, and industrial partners

In addition, experience in design optimization, fracture analysis, and programming in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 environments is a big plus.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our work in optimization, see these research pages: [1] and [2]. For information regarding our work in fracture analysis, see this page: [3].

To apply for this position, please contact the PI, Dr. Ahmad R. Najafi (arn55@drexel.edu). In the email, indicate which position you are applying for (optimization or fracture) and include your CV, transcripts, and one-page cover letter describing past project experience, research interest, and future career goals.

 

 

Ph.D. and Postdoc positions opening in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Ph.D. and Postdoc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n the Department of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First Class Academic Discipline) a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in Dr. Li research group. Dr. L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n the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The candidates are required to have expertise in on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1. Impact mechanics;

2. Mechanics of thin membrane;

3. Mechanics of lithium-ion battery and its crashworthiness design;

4. Architected materials and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5. Mechanics of soft materials;

6. Instability and buckling;

7. Composite materials.

Interested applicants are welcome to send a detailed CV to Dr. Li at jianli1@csu.edu.cn. More details about the PI can be found at

Google 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4Kfu5p8AAAAJ&hl=en

Doi: https://orcid.org/0000-0002-0492-7263

 

 

学术期刊

《工程力学》

 2023 40  3

城市土木工程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理论与方法

顾祥林, 余倩倩, 姜超, 刘凌瀚, 卢晨琛

压电功能梯度层合梁的力--热耦合梁单元及最优振动控制

柏冬军, 石广玉

一种基于自适应集成学习代理模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李宁, 潘慧雨, 李忠献

不同护栏透风率下桥面雪飘移的数值模拟

张天歌, 周晅毅, 顾明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边坡位移响应及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

殷京科, 李典庆, 杜文琪

 

网络精华

科技部: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多年保持世界首位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24日电 24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我国科技实力跃升,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我国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成为了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科技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24日电 24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介绍,科技部始终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把解决科技人才的所思所想所盼、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人才培养实现了量质齐升。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显著提升。

二是激发科技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去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强化使命激励、贡献激励。科技部与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等部门聚焦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深化三评改革,提出了“破四唯”的许多硬措施,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评价导向更加突出。持续开展减负行动,推出了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检查瘦身等十多项具体措施。

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部署了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5方面的新行动。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0%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人才交流有利于促进知识传播、推动知识共享,中国也是国际科技人才创新的沃土。我们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围绕可持续发展,设立了联合研发计划和创新基金,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究,构筑集聚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解敏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强化国家使命导向,统筹国内国际两类人才资源,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服务保障激励,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