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7卷,第5期

发布时间:2024-09-10 访问量:1840


 力学动态”文摘,第67卷,第5期,2024年9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关于征集战略研究课题承担单位的公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2024年度第二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欧洲核子中心(NSFC-CERN)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专项2024年度项目指南

    ◆ 学术会议

     “载运工具研制及服役过程中的实验力学问题”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第二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BICTAM-CISM)离散多相流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 招生招聘   

      Internship on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PhD openings in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and Methods at University of Kentucky

     ◆ 学术期刊

      《工程力学》

    ◆ 网络精华  


    高校专业调整要做好“加减法”(人民时评)

    向教育强国稳步前行——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关于征集战略研究课题承担单位的公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高技术中心”)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专业机构,为适应新形势下科技计划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专业机构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聚焦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关键问题,现组织开展相关战略研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战略研究课题承担单位。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研究课题及内容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监督机制的创新研究。强化项目监督管理是深化国家科技计划改革、防范廉政风险和管理风险、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提升项目管理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综合绩效评价等过程管理监督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生态,需持续创新项目过程管理的监督机制。主要研究内容:梳理总结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重大类型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监督机制及经验做法;研究新形势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监督的内涵定位,系统梳理相关领域项目过程管理的风险特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方法、新模式在项目过程管理监督中的运用,提出新形势下项目过程管理全周期、全流程、全覆盖监督的工作规范与运行机制。

2.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凝练机制研究。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聚焦“四个面向”,凝练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是系统谋划部署基础研究重大任务的基础。为进一步提升重大科学问题凝练的质量,确保基础研究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部署的前瞻性与战略性,需持续深化重大科学问题凝练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主要科技发达国家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类型科技项目凝练与形成机制;梳理我国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凝练的典型做法;研究新形势下符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规律的重大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围绕遴选原则、评价标准、组织模式、专家咨询等提出有关建议。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中专家咨询作用机制研究。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发挥专家咨询作用是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重要法宝。为进一步加强专家咨询在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综合绩效评价等过程管理中的决策支撑作用,需更加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专家咨询制度与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分析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重大类型科技项目管理中专家咨询体系及其发挥的作用;总结我国各类重大科技计划中发挥专家作用的典型经验与做法;梳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专家咨询作用现状,完善专家咨询体系,针对专家管理、作用发挥、专家咨询的后评估等方面提出建议。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管理机制研究。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入到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身上,需不断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的组织实施机制,更好激发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青年科学家项目管理经验;分析我国各类科技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资助政策和经验做法;系统调研和梳理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实施情况;分析新形势下青年科学家项目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对管理的新要求,提出青年科学家项目组织实施的创新举措。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转化机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效能,助力有产业化前景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及时高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需不断完善项目成果转化机制。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分析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优秀实践;系统调研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转化应用现状;探索建立成果评价、场景构建与需求对接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提出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转化应用的路径与机制。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中试验证平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实施路径,使更多的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需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中试验证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梳理总结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重大类型科技项目在推进成果中试验证方面的经验做法;分析我国现有科技成果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及运行的现状;面向地方、行业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中试验证平台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条件要求及实施机制等。

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机制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领域重点专项,需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机制,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重大类型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经验和做法;系统调研我国企业牵头承担高新技术领域重点专项项目的情况,梳理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及提升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现状和典型案例;提出有利于企业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遴选机制,以及企业牵头的项目组织管理的创新模式。

二、申报要求

1.课题申请单位资格要求。申请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一年以上;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审核相关材料,确保其真实性;承担课题管理和经费管理职责并承诺科研诚信保证。

2.课题申请人条件要求。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无违法犯罪和科研失信记录;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申报课题研究领域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具有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具备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时间保证;每个申请人限申报1项研究课题。

3.课题申请受理。申请人直接从高技术中心官网下载课题申报书。申报书(一式3份,含电子版光盘)需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盖章确认,通过邮政EMS寄至高技术中心计划与战略研究处(北京三里河路一号西苑饭店9号楼,邮编:100044),信封上请注明“申报战略研究课题”字样。申报截止时间为2024年9月30日(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

4.课题单位遴选。高技术中心将对战略研究课题申报书进行审核,按程序择优遴选。对于入选的课题,高技术中心将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并给予相应经费资助。

5.课题知识产权。以其他战略研究类项目(课题)、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等为基础申请本次研究课题,须在课题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已有成果的关系,确保无知识产权争议。课题研究成果及其知识产权归高技术中心所有。

三、课题执行要求

课题研究要立足支撑决策的目标,强化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综合运用实地调研、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案例剖析等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务求透彻精准,提出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形成高质量研究报告。课题执行时间为签订合同之日起半年内。

联 系 人:张犁

联系电话:010-88364080,68335725

附件:战略研究课题申报书模版

 

 

[返回本期目录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2024年度第二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强学科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促进数理领域学术交流,数学物理科学部现公开发布2024年度第二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

一、定位、资助范围

本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用于资助与数理领域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学术交流、科学传播、平台建设等活动,包括以下4种类型:

1. 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在华举办的国际/国内学术组织发起的有影响力的系列会议;

2. 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在国内举办的一级或二级学科全国性学术会议(一级或二级学科界定参考基金申请一级代码);

3. 战略研究与学术交流:与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专题讲习班和研讨会等学术交流等活动;

4. 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针对数理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科学基金项目实施中产生的前沿知识、创新思想和方法等,发挥正向宣传作用或与研究相结合的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

二、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工作、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申请专项项目。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同一年度一般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本专项项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需求牵引,注重交叉融合,鼓励聚焦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开展战略与管理研究、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播。一般受理2025年1月1日-2025年7月31日期间举办的科技活动。

2.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指南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将不予受理。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选择“科技活动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科技活动项目”,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领域选择A01-A30及下属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4.项目研究期限统一填写为2025年1月1日-2025年7月31日。

5.申请书正文开始部分必须标注科技活动的类型:(1)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2)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3)基金发展战略研究与学术交流;(4)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

6.各类科技活动申请书撰写和附件要求

(1)申请书撰写

 “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项目应包括:举办科技活动的背景和意义,组委会组成情况、活动的起止时间、参加范围、规模、潜在影响,重要报告名称及其主讲人介绍,预期成果等;

 “基金发展战略研究与学术交流”项目应包括:学科发展的现状、态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战略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等;

③ “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项目应包括:科学传播及科普活动的必要性与需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所采取的传播方式与载体形式,对学科发展、知识传播的促进作用等。

(2)申请书附件

“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项目申请书材料须包括相关学术组织授权举办会议的证明材料或主管部门正式办会的审批文件。

7.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和“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项目在预算说明书中除对项目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进行说明外,还应对会议整体预算及基本情况进行说明。

8.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有关证明材料、审批文件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9.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

10.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11.本期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申请接收时间为2024年9月27日-2024年10月4日。

12.依托单位须在截止时间前(2024年10月4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完成审核、确认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须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清单。

三、咨询联系方式

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2. 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陈国长;电话:010-62326910;Email:mathphys@nsfc.gov.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欧洲核子中心(NSFC-CERN)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专项2024年度项目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欧洲核子中心(CERN)是全球粒子物理前沿研究的中心,拥有世界能量最高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其上四个大型探测器实验(ALICE, ATLAS, CMS和LHCb)利用最前沿探测技术捕捉和研究微观现象,为研发尖端粒子探测技术提供最先进的平台。CERN汇聚了70余个国家的1.2万余名科研人员,是全球大型国际合作富有成效的典范。自然科学基金委自1997年开始资助我国科研人员参与LHC大型实验,2024年起,参照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设立“NSFC-CERN 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专项”,围绕探测器升级和物理研究两个方向,以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等形式,资助中国科研人员参与CERN国际合作研究,促进我国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的科研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

一、科学目标

本专项针对CERN LHC上四个大型探测器实验(ALICE, ATLAS, CMS和LHCb)发展先进的粒子探测技术,开展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前沿研究,旨在精确测量希格斯粒子的性质,理解质量起源;精确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理解宇宙中正反物质不对称性;深入理解量子色动力学的非微扰特性、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和新物态性质。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标准模型与希格斯粒子性质的精确测量。

(二)超越标准模型新物理和电荷宇称(CP)对称性破坏机制。

(三)强相互作用的本质和强子内部结构。

(四)极端高温、高密、极低化学势下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

(五)先进粒子探测器和关键探测技术。

三、2024年度项目设置及资助方向

 (一) 探测器升级项目。

1.CMS实验探测器升级重点支持项目。

研制缪子谱仪升级项目中GEM探测器,以及最小电离时间探测器升级中桶部晶体时间探测器。

2.CMS实验探测器升级集成项目。

利用大面积抗辐照硅传感器,研制具有能量、时间和三维位置探测能力的高粒度量能器。

3.LHCb实验探测器升级重点支持项目。

针对LHCb磁场上游径迹探测器升级需求,基于先进制造工艺开展高压CMOS芯片设计的预研。针对LHCb实验上电磁量能器升级需求,开展电磁量能器软件与算法的开发、性能与关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

4.ALICE实验探测器升级重点支持项目。

基于低增益雪崩探测器(LGAD)技术,研发满足ALICE 3升级项目需求的高时间分辨的飞行时间探测器。

5. ATLAS实验探测器升级集成项目。

研制缪子谱仪升级项目中阻性板RPC探测器,以及内径迹探测器升级项目中硅微条ITK-strip探测器。

(二) 物理研究项目。

基于ATLAS实验Run-3缪子谱仪性能研究与缪子末态相关的前沿物理研究的培育项目。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本专项鼓励:

(一)与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关键探测器的技术研究和研制。

(二)与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物理问题攻关。

(三)具有国际影响力并契合国际合作发展的重要研究。

(四)具有原始创新思路和独具特色的探索性研究。

五、2024年度资助计划

2024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项,资助强度约60万元/项(直接费用),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 2027年12月31日”;

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项,资助强度约300万元/项(直接费用),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 2028年12月31日”;

拟资助集成项目3项,资助强度不超过750万元/项(直接费用),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 2028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 申请条件。

本专项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 限项申请规定。

1.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2.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计入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总数合计限2项范围。集成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

3.《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三) 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专项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24年9月29日-2024年10月10日16时。

(1)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重大科学基础设施(CERN)”,附注说明选择“培育项目-物理研究”、“重点支持项目-探测器研制”或“集成项目-探测器研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2)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4个。

(3) 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的核心科学问题和资助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经费预算。物理研究项目的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研究的特征,并对解决本专项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选题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4) 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特别提醒:申请书正文须以英文撰写。撰写语言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5) 对于探测器升级项目,申请人须以附件形式提交由CERN四大探测器实验相应实验发言人签名的合作研究证明(模板见附件)。未提交合作研究证明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6) 申请人须在附件中提交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的英文简历。

2.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10月10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1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其他注意事项。

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本专项每年将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专项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该专项英文指南链接:

https://www.nsfc.gov.cn/english/site_1/international/D6/2024/09-02/374.html

(四) 咨询方式。

国际科研资助部三处:

吴聪聪,李文聪

联系电话:010-62325143,62327014

邮箱:wucc@nsfc.gov.cn,liwc@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010-62317474

附件:合作研究证明模版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载运工具研制及服役过程中的实验力学问题”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由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承办的“载运工具研制及服役过程中的实验力学问题”研讨会将于2024年10月25日-27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举行。

一、会议主题

针对航空航天飞行器、船舶、轨道及地面交通等载运工具研制及服役过程中面临的关键实验力学问题,邀请实验力学同行与工业领域专家共同深入交流,研讨载运工具领域的实验测试需求、测试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实验力学在载运工具研制及服役过程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工业界和学术界交流互动的平台。会议将以邀请报告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二、组织机构

大会主席: 郑晓静 于起峰

组织委员会:

主席:索涛

副主席:崔浩 李冰 郭亚洲

委员:卜焕先 马东鹏 马沁巍 叶信立 孙晨 朱军 关棒磊 刘少华 刘文城 李璋 李建国 李文丰 李善 杨宝 豆清波 肖宇 张舸 陈杨 周士潮 周立成 赵志彬 侯宇 郗恒东 秦阳 曹博 黄甲 谢彦博 谢海妹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三、 日程安排

10月25日 报到

10月26日 全天会议

10月27日 学术研讨

四、会议费用

1、会议注册费:1500元/人。

2、会议期间差旅、食宿费用自理。

五、会议工作组联系方式

崔浩,手机:15719186717,电子邮箱:hao.cui@nwpu.edu.cn

李冰,手机:18729300185,电子邮箱:bingli@nwpu.edu.cn

郭亚洲,手机:18792633030,电子邮箱:guoyazhou@nwp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二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BICTAM-CISM)离散多相流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024年8月21日至23日,第二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离散多相流研讨会(2nd BICTAM-CISM Symposium on Dispersed Multiphase Flows)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ICTAM)、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CIS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意大利乌迪内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瑞典、巴西、美国9个国家的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100余位离散多相流知名学者和青年学者齐聚北京,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主席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威和CISM流体力学部主任、意大利乌迪内大学教授Cristian Marchioli共同担任,清华大学赵立豪教授担任会议组委会主席。

开幕式于8月21日上午举行,大会主席何国威院士首先致欢迎辞。何国威院士在致辞中代表BICTAM向参与本次大会的所有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本次会议的整体情况,指出此次会议是IUTAM设立的两个“国际力学中心”的合作活动,希望此次会议可以加深多相流领域科研人员相互了解,成为中国和欧美学术交流的纽带。随后,大会共同主席Cristian Marchioli教授代表CISM对各主办单位、大会委员会成员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会议开幕式由赵立豪教授主持。

本届大会邀请了7位专家作大会邀请报告。

法国巴黎西岱大学Anke Lindner教授作了《Dynamics of rigid and flexible fibers in complex microfluidic geometries: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sorting potential》的大会报告,详细介绍了柔性和刚性纤维在复杂流动环境中输运行为的研究进展,重点考虑了纤维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纤维与障碍物的接触所导致的复杂动力学特性。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柔性和刚性纤维在不同障碍物阵列中的输运机制,并发现了柔性和刚性纤维的不同运动模态。研究还系统分析了这些运动模态对纤维的长度和初始条件的依赖性,最后探讨了这些发现对于设计和优化微流体分选设备的潜在应用。

法国索邦大学Stéphane Zaleski教授作了《Numerical prediction of mass transfer》的大会报告,报告介绍了关于冶金过程的模型研究,其中液态金属相用水模拟,炉渣用油模拟,主要关注的物理问题是从金属相向炉渣相传递的质量通量。由于该工况的Peclet数值过大,直接进行数值计算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为此,其根据理论分析发展了亚格子模型,应用该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南方科技大学王连平教授作了《Turbulence modulation by suspended finite-sized solid particles: DNS and theoretical modeling》的大会报告,报告介绍了有限尺寸颗粒对湍流的调制作用,并提出了一个物理模型来预测这种湍流调制效应。报告首先讨论了有限尺寸颗粒对湍流的调制,随后回顾了颗粒调制湍流的物理建模工作,重点介绍了颗粒对湍动能的调制。该模型基于惯性子区尺度的能量通量平衡方程构建,并将其预测结果与颗粒全分辨模拟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报告讨论了该模型在解释颗粒对湍流增强与削弱以及湍动能衰减速率方面的有效性。

兰州大学王萍教授作了《A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phase flow on an erodible particle bed based on the particle-point model and four-way coupling》的大会报告,报告基于可侵蚀颗粒床的颗粒全分辨模拟数据,提出了跳跃颗粒的曳力和升力模型。随后,基于这些力模型,采用点颗粒法进行数值模拟,并考虑了颗粒对流体的反馈作用以及颗粒间的碰撞效应。将这些力模型与在相同物理参数下的颗粒全分辨直接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突显了不同位置处颗粒传输对力模型的敏感性。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Francesco Picano教授作了《Effects of particle inertia in turbulent suspensions》的大会报告,报告分享了小颗粒对湍流的调制作用,即在小尺度上颗粒相会改变质量和动量的传输过程。基于全分辨模拟颗粒流体数值模拟,报告探究了不同颗粒特性,例如颗粒尺寸、颗粒密度、颗粒浓度,对质量和动量传输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赵建福研究员作了《Bubble dynamics in different gravity conditions aboard China space station》的大会报告,报告指出由于液体和蒸汽的密度差异很大,不同重力条件下沸腾的气泡动力学、流动结构和传热性能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中国空间站的可变重力环境下,通过实验测量研究了沸腾过程中的气泡动力学和传热,并在低热通量区发现了一种异常的重力标度行为,即随着重力的降低,热传递增强;此外还发现附着在加热表面上的孤立气泡的最大直径与重力成反比。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ivaramakrishnan Balachandar教授作了《Recent innovations in Euler-Lagrange simulations of dispersed multiphase flows》的大会报告,报告主要探讨了欧拉-拉格朗日点颗粒法的局限性和改进。由于该方法未能解析单个颗粒周围的流动,因此其准确性依赖于所采用的力模型的有效性。此外,邻近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也至关重要。本次报告的重点在于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和对点颗粒方法中涉及的平均过程物理解,通过这种结合,可以使用更低的计算成本获得与完全分辨模拟相媲美的模拟精度。

会议还安排了55个学术报告,内容涵盖湍流流动中颗粒、气泡、液滴的动力学,刚性及可变形颗粒悬浮两相流,非牛顿流多相流,液滴碰撞、聚集和破碎,以及相关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的新进展等,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分享了他们优秀的科研成果。这些报告富有洞察力,引人入胜,与会人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交流讨论的气氛十分活跃。

8月23日报告结束后,会议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Cristian Marchioli代表组委会感谢全体参会人员的认真交流,对会议取得的交流成果表示肯定。报告展示了多相流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研究方向,加强了从事多相流研究的国内外研究人员的交流与了解,同时还探讨了未来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途径。最后,Cristian Marchioli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了两个“国际力学中心”共同举办中欧学术交流活动的必要性,并对后续的活动寄予厚望,希望可以扩大和加深合作。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为系列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三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研讨会”将于2026年在意大利乌迪内举办。

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CISM)设立在意大利乌迪内,成立于1969年,在1970年成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的隶属组织,该中心的活动主要以举办面向科研人员的高级课程和面向工程技术人员的应用技术培训项目为主,同时举办一些有学科特点的研讨会,与IUTAM联合举办暑期学校。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ICTAM)是中国力学学会设立的国际交流平台,于2010年加入IUTAM,成为该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二个国际力学中心。2019年7月,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在意大利乌迪内举办交流座谈会,时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科学委员会主席的杨卫院士代表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科学委员会中心主席Mario Pezzetta教授在会上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为两个“力学中心”未来的国际合作确定总体框架,共同推动中国力学界与欧洲力学界之间的交流。2021年3月2日至5日,第一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与意大利国际力学中心离散多相流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Internship on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luid mechanics;CFD

Description of positio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omainlagrangehomepage/internships-phd?aut...

 

 

[返回本期目录栏]         



 

 

 

PhD openings in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and Methods at University of Kentucky

The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Methods (CM3) Group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is seeking highly self-motivated individuals who have great interest in the broad research areas of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and methods, beginning either Spring 2025 or Fall 2025. Interested individuals should send a detailed CV and official transcripts to Dr. Chen at hailong.chen@uky.edu. Successful applicants will be provided with competitive stipend, tuition wavier, and health insuranc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工程力学》

2022年 第41卷 第9期

 

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混合分层并行计算方法

  喻高远,李俊杰,楼云锋,金先龙

典型浅埋矩形框架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蒋家卫,黄文婷,赵凯,陈国兴,杜修力

长持时地震动对建筑结构抗震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维,李爱群,王星星

临时性活荷载的解耦随机模型及调查方法研究

  李洋,陈隽

考虑填充墙力学贡献的规范RC框架办公楼抗震韧性评价

  卢啸,纪欣如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高校专业调整要做好“加减法”(人民时评)

(摘自人民网)

 

高校专业调整必须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海南大学新增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北京科技大学新增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哈尔滨体育学院新增冰雪舞蹈表演专业……高校专业调整备受各界关注。今年,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引发热议。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面对普及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也要求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做好专业调整“加减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陆续新设了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也有序淘汰了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应不断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做“加法”要避免“一哄而上”,高校应落实好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做“减法”要强化分类发展,紧扣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

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归根到底要落实于质量。高校应对新设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按照人才培养“先宽后深”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实践基地等,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工作,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报告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整体情况、分专业建设情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风物长宜放眼量。高校专业调整不能简单地与“热门”“冷门”挂钩,必须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确保专业的“推陈出新”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省级整体统筹和高校自主自律相结合,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才能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

具体而言,应坚持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宏观层面,可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等。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学校层面,应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新征程上,坚持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3日 05 版)

 

 

[返回本期目录栏]         



 

 

 

向教育强国稳步前行——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摘自中国新闻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

高瞻远瞩,壮阔起笔。

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教育全面进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阶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掷地有声的答案,体现出大党大国领袖对民族复兴伟业的深谋远虑。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教育战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从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到多家重点企业,长达两年的实地调研,我最大的收获是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作为由300余名北京大学师生组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课题组一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郭文杰说。

从思政课改革创新,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到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上下功夫,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研究重大专项以及建构中国自主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重大专项等研究工作;郑州大学党委实施“学生党支部活力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

2018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分4批培育创建全国党建示范高校41个、标杆院系399个、样板支部3559个。广大青年学子凝聚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响亮誓言。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新局面——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从扩大实施“国优计划”,到扎实推进公费师范生教育、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从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到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一项项政策举措的出台落实,推动教师队伍量质齐升。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8万人,在本职岗位上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有力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夯基固本,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画卷徐徐展开。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新学期伊始,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里,创新浪潮涌动,人才茁壮成长。

在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为学生们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讲授专业课程、选聘授课教师。一流师资团队培养下,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面向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教育战线坚定前行、久久为功:“中学生英才计划”累计推荐9000余名优秀中学生进入大学接受科研训练;“强基计划”实施4年来,青年学生以更大热情追逐基础研究梦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77所高水平高校布局建设288个培养基地,为拔尖学生成长厚植土壤……人才之基,不断夯实。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雪龙”返航,满载而归!今年4月,我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参加科考任务的武汉大学师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一批批师生在科研实践中增长真才实干,接续为极地科考等多领域研究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校勇攀科技高峰,让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

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

——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公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山东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产业,2023年主要产业新增从业人员的72.1%来自职业院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设置1394个专业,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大中专院校累计输送近7000万毕业生。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铁飞驰、港珠澳大桥通车……一系列大国工程背后,均有教育、科技、人才的有力支撑。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扩优提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西宁城北,元朔山下,蓝天白云下的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绿意葱茏。绿茵场上,孩子们挥洒汗水;教学楼内,书声琅琅、乐声悠扬。一张张笑脸如花儿般绽放。

沪青两地联合创建的这所学校,满足了当地学子“上好学”的愿望。一所中学里的温暖故事,折射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基础教育不断扩优提质,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江西芦溪县建成公办园为主的普惠办园体系,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81.6%;陕西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孩子们通过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同上一堂课;湖南汉寿县第二中学校园里,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建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机制,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1%。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2023年,各地新建优质中小学1971所、对1.52万所优质中小学校“一校一案”挖潜扩容,新增优质学位626.5万个。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让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着眼中西部教育发展,“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分配给中西部地区的比例超过93%,2023年安排中西部省份资金达60.7亿元。“慕课西部行计划”累计为西部高校提供20.7万门慕课及在线课程服务,西部受益学生数量达5.9亿人次。

——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让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倾斜关爱。

近年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资助学生约16.2亿人次、资助总金额约2.6万亿元。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招生人数由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3年的13.4万人,累计录取学生近110万人。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

一组组数据,映射着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神州大地的印记: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多年不低于4%,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

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比2012年提高30.2个百分点,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

点点滴滴播洒阳光,经年累月铸就美好。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多孩子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改革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教育强国指数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至2023年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进步28位,进步幅度居全球首位。

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回答好“从教育大国转变成教育强国”这一必答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事业在关键处落子。

在四川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开设音乐、陶艺、书法等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开阔了山区孩子们的眼界;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的学生登上了首届学青会攀岩比赛的领奖台;在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全小学学生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歌声、琴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悦动心间。

2021年4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五育并举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彰显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鲜明底色。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个平台,教育数字化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在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多媒体教室,京藏两地师生在“云端”隔屏相望、亲切问候,一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拉开了序幕;在浙江杭州市丁兰第二小学的体育课上,智慧体育系统通过高分辨率、高帧率的摄像头,对学生立定跳远过程中的关键运动节点,进行全方位、多细节的捕捉……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智慧课堂插上数字之翼,教育数字化的中国实践迸发出强大力量。

改革创新,是破立并举的大手笔。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老大难”开始破题,扭转“唯帽子”倾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破除“SCI至上”,推动科研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推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学生评价趋于多元。

自信走向国际舞台。西南交通大学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课程、教材建设,辐射海内外200余所高校、10万多名线上学习者。南方科技大学帮助柬埔寨、肯尼亚等13个亚非国家建设智慧教室,当地学生得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支撑。

世界瞩目中国教育。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十个一类中心,也是其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如今,越来越多高校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和跨领域、跨国界科研合作,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

时间不会忘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矢志不渝,历史正在记录教育强国建设的铿锵步伐。脚踏实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勇毅前行,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本报记者姜洁、吴丹、黄超、吴月)

来源:人民日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