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摘,第43卷,第1期

发布时间:2022-07-10 访问量:1976

新闻报道:

湖南大兴寨水库开工建设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625日,湖南大兴寨水库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今年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51.14亿元,总工期36个月。

大兴寨水库以防洪功能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兼顾生态补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枢纽、供水和灌区三个部分,为等大(2)型水库工程。工程坝顶最大坝高为68.5米,坝顶宽度10米,坝顶长度28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为310.0米,总库容1.13亿立方米,平均日供水量28.5万立方米。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47万亩,多年平均灌溉水量811万立方米。

工程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湘西州府吉首市城市防洪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改善吉首市农业产业灌溉条件,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同时还将进一步丰富旅游资源,改善峒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开工建设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625日,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今年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20.70亿元,共涉及山东、河南两省11个市21个县区37座涵闸,总工期36个月。

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承担了灌区农业引水以及引黄入卫、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入冀补淀等跨流域调水任务。近年来,受黄河下游河床下切、河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游引黄涵闸引水能力明显下降。工程建成后,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基地的引黄灌区的供水保障率将进一步提高,还将改善沿线地区城镇生活、工业及生态供水条件,有效支撑华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显示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向好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斐然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近期,水利部组织完成了2021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结果显示,2021年度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态势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向好,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从全国看,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km2,占国土面积(未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27.96%,较2020年减少1.85km2,减幅0.69%。各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中度、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分别为172.28km244.52km250.62km2,其中强烈及以上等级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下降到18.93%,占比较2020年下降0.55个百分点。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10.58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35%,较2020年减少1.42km2,减幅1.27%;风力侵蚀面积为156.8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65%,较2020年减少0.43km2,减幅0.27%

从总体格局看,我国水土流失由西部向东部逐步减轻,东、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减少,西部地区减少量大,中部和东部地区减幅大。监测显示,2021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24.73km2,占其国土面积的33%,较2020年减少1.20km2,减幅0.53%。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8.81km2,占其国土面积的17%,较2020年减少0.43km2,减幅1.45%。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3.88km2,占其国土面积的13%,较2020年减少0.22km2,减幅1.60%

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看,水土流失面积年度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继续好转。2021年,京津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减少1.68%,是全国平均减幅的近2.5倍。长江经济带减幅为1.3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减幅为1.03%,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减幅达到1.40%

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相比,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16%13%13%,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

从重点关注区域看,三峡库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0年减幅分别为1.44%1.36%1.17%0.91%;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0年减幅分别为0.32%0.2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从大江大河流域看,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流域(片)及西南诸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平均减幅为1.19%,其中淮河流域减幅最大,为2.71%,西南诸河流域减幅最小,为0.68%。各流域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仍然最大,为33.26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2.44%,占其流域面积的18.57%。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例、中度及以上等级面积占比均为各流域最高,水土流失面积为25.93km2,占流域面积的32.63%,较2020年下降0.42个百分点,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中34%为中度及以上等级。

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看,40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减幅为0.67%,其中,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减幅达1.19%,是全国平均减幅的1.72倍,其中永定河上游治理区减幅最大,为1.63%,西辽河大凌河中上游治理区减幅最小,为0.79%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减幅为0.42%,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进一步显现。

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看,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下降,总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27.87%,较2020年减少0.48km2,减幅0.45%。其中,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减幅最大,为1.46%,总体来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同时,监测成果显示:

我国水力侵蚀呈明显流域分布,风力侵蚀呈明显区域分布,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水力侵蚀尤为集中。

全国水蚀面积有八成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六成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超四成集中在长江、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地区最为严重,其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4%,却集中了全国40%的中度和强烈及以上水蚀面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全国水蚀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和高强度水蚀发生率最高的区域,其水蚀面积占区域土地面积高达53%,且62%为中度及以上等级、27%为强烈及以上等级,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我国风力侵蚀则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其中北方风沙区集中了八成的全国风力侵蚀面积。

我国坡耕地高强度水力侵蚀问题突出。我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8%,其中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6%,但强烈及以上水蚀面积达全国的近六成,由于坡耕地侵蚀强度高、危害重,一直是治理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比大,集中分布在中覆盖度以下的林草地。全国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134.11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50.15%,其中82%为轻度侵蚀。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42.86km291.25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6.03%34.12%。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中有2/3发生在植被盖度为中覆盖及以下的林草地上,达90.79km2,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此外,通过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人为水土流失防控效果显著,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较2020年降低了约10个百分点。但我国开发建设强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21年全国人为扰动面积新增0.91km2,东、中、西部分别增加了0.33km20.23km20.35km2,总量差异不大,但西部地区新增扰动面积的水土流失发生率更高,防治压力更大。

监测结果充分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水利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加强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依法严管,有效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京津冀地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打好水土流失控增、减量、降级组合拳。将人为扰动作为控增的重点,严控人为水土流失。将林草地作为今后水土流失面积减量的重点,加强保护修复,提高中覆盖及以下林草地植被盖度,充分发挥林草地水土保持功能。把坡耕地和侵蚀沟作为水土流失强度降级和重点治理的主战场,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坡耕地整治,突出抓好黄河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大东北黑土区耕地侵蚀沟治理力度。全面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水土流失科学防治水平。

 

循环加紧,废水不废!工业水资源“活”起来!

来源:环保在线

导读:钢铁行业取水量预期下降10%,石化化工行业取水量预期下降5%,食品行业取水量预期下降15%……工业水资源利用直面挑战!

国家政策作为发展的指南针,确定着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从《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到《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再到《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业水资源利用正逐步规范化、合理化。

各行业单位产品取水量要求进一步下降:钢铁行业取水量预期下降10%,石化化工行业取水量预期下降5%,食品行业取水量预期下降15%……

纺织业单位产品取水量要求在2025年下降10~15%,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环资委副处长表示,纺织行业的用水效率偏低,水重复利用率不到70%,该目标的提出,有利于纺织行业节水提效。未来,需要行业从聚焦集约、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改进、技术推广等方面综合推进。

一般来说,工业用水包括工业生产用水及职工生活用水,其中,生产用水是工业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紧抓的关键所在。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实现较2020年下降16%,持续向工业企业施压后,多地区工业领域突出成绩亮了。

北京推动将再生水作为工业用水首要来源,2021年北京工业再生水利用量达6754万立方米,八大热电中心及热电厂等电力工业全部实现再生水替代,工业用水压力得到缓解。

武汉2021年各项节水指标持续提升,保持在全国先进水平行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1.5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4.2m3

广东去年除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内的多项重要用水指标呈现下降态势,更有数据显示,25年间,广东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超90%

阶段性成绩喜人,但更需看到的是,工业水资源利用上仍需直面挑战。工业废水如何高效处理、工业水资源如何实现循环利用的全闭环等,无一不存在着绿色低碳化提升的大空间。

具体来看,工业废水处理的需求量大,而伴随着各种污染元素的侵害,工业废水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工业废水处理行业还有一条零排放的路子要走,更是凸显出工业废水处理之难。工业水循环则面临循环系统构建与循环水处理难的两大困境,且各分支行业生产方式具有差异性,工业水资源实现100%循环需要多款不同的科技手段加以支撑。

因此,国家层面正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环保技术研发及先进绿色工艺创新,从核心技术层面率先实现新替代,进而提升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助推工业绿色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赛道具有较高含金量,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很关键!

 

闯入联合国、走出技术范,海水淡化“成名在望”!

导读:向前看,海水淡化产业孕育希望的能力不减,不断被cue的海水淡化,名气一路攀升,就是现在都仍在大热的风口浪尖。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海水淡化产业,或许你要说目前海水淡化已经成了普遍的关注对象,成名在望用词不够贴切。但是实际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的一点是,纵使海水淡化产业的前景无限好,当下那些高门槛难题仍待跨越。海水淡化成名,诚然有希望,但距离还有多远,似乎也没有人敢打包票。

具体而言,海水淡化成名的长距离表现在:

一,产业铺设面不够广,我国主要还集中于辽宁、天津、河北、山东等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这也可以说明,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具有海水淡化产业先行先试的必要性,却仍未足够普及。

二,前期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后期发展水平滞后。有专业人士分析,我国在十二五前对海水淡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南水北调工程也解决了一部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多方面因素导致海水淡化产业呈现发育不良的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也曾多次提议将海水淡化列为国家系统化重点发展的对象。

当然,目前海水淡化已经提到了相对重要的地位,只不过,现在的发展速度似乎还不太令人满意。以上两点问题户号多或少导致相关技术、工艺发展面临滞后性,发展冲击力不够。

向前看,海水淡化产业孕育希望的能力不减。

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开幕式于2022627日在葡萄牙召开。本次的主题定为扩大基于科学和创新的海洋行动,促进落实目标14:评估、伙伴关系和解决办法。中国政府为响应本次大会的号召,提出了多项承诺,推进海水淡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便是其一。前不久发布的《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也如是说,并鼓励沿海企业、园区加大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力度。

此外,学界面对海水淡化,也给出了不少新方案。如,太阳能淡化海水、磁性纳米颗粒处理海水、混合膜淡化海水等,最近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姜忠义、潘福生课题组和南开大学张振杰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名为共价有机框架”(COF)的新型膜材料,海水淡化的解题思路再次向外延伸。据了解,该材料主要应用于渗透蒸发脱盐技术,快速海水淡化的可能性提升,且整体综合能耗比目前已有的海水淡化技术更低。

不断被cue的海水淡化,名气一路攀升,就是现在都仍在大热的风口浪尖。众多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将海水淡化列入考察对象,准备适时依靠它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为了抵抗2030年可能出现的水资源短缺高峰,海水淡化正加速开启成名之路!

 

学术会议:

2022中国水大会(中国水利学会2022学术年会)

中国河南省郑州   20220920日-20220924

一、会议信息

各分支机构、省级水利学会、单位会员及有关单位:

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自2000年创立以来,始终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针对当年涉水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深入和细致研讨,为支撑水利科技进步发展、助力水利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当前水利发展需求,为更好地发挥学术会议学术引领作用,突出交叉学科、多领域的交流融合,经研究,决定自2022年起将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水大会2022中国水大会拟于9月中下旬在郑州举办。大会会期3天,第一天为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第二天为分会场学术研讨;第三天为技术调研。同期还将组织展览展示、成果颁奖、竞赛等配套活动。

为充分发挥各单位学科、人才、组织等优势,现面向各单位遴选分会场承办单位、分会场主题,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范围

中国水利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省级学会、单位会员等。

(二)分会场设置原则

1.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和水旱灾害频发的新老水问题,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突出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

2.以解决水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水利科技合作。

3.强调科技的传承、创新、发展,鼓励将往届分会场办成连续性、系统性的品牌分会场,不断提升分会场举办方在本学科的号召力和行业影响力。

4.积极鼓励各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各单位参与或联合举办分会场,分享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三)分会场设置要求

1.数量及规模。大会分会场数量不限,单个分会场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参会代表以一线科技工作者为主。国际分会场交流语言为英语,规模不少于40人。

2.分会场管理。每个分会场设主席1名(联合举办可多设),学术秘书1-2名,负责本分会场论文的征集、评审录用,组织分会场报名参会,安排分会场日程等。

3.活动安排。各分会场活动时间、地点服从大会统一安排;各分会场除组织本分会场参会人员参加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外,需组织半天或1天的学术交流活动。

4.论文征集、评审、出版。分会场论文的征集由各承办单位具体负责。欢迎和鼓励作者在大会上首次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论文评审工作由各分会场学术委员会具体负责,并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入选论文作者。入选论文将由中国水利学会统一安排正式出版。

分支机构举办分会场,承办竞赛和智库等活动,将作为年度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申报要求

请于2022329日前将《2022中国水大会分会场报名表》(附件1)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五)其他事项

大会将同期举办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论文(英文)竞赛。论文投稿、竞赛、大会报名及相关事项请关注后续通知。

大会举办时间、地点、规模等可能会根据国家疫情防控要求进行调整,分会场承办单位要提前制定相关预案。

 

二、重要日期

•  会议召开时间: 2022/9/20    2022/9/24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姗姗

联系电话:010-63204851

电子邮件:1063145120@qq.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2022(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

中国江西南昌   20221015日-20221017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为积极推动航空科技创新,表彰先进科技成果,促进航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追踪科技前沿、交流创新思想、精准对接航空产业需求服务的学术平台。中国航空学会每两年举办一届青年科技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

2022(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将于202210月在南昌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航空科技的创新与持续发展,论坛由主会场、若干专业分会场以及学会多个青年科技人才活动组成,主会场将邀请有关领导和院士专家围绕航空科技发展现状、前沿趋势、未来展望、重大工程需求等方面做主题报告,分会场将围绕航空领域的各主要技术开展专业交流。

论坛面向国内征文,优秀论文将根据作者意向推荐至《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航空材料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航空工程进展》《机械科学与技术》《航空发动机》《测控技术》《失效分析与预防》等期刊正刊,其它由论文集收录的英文论文由EI检索,中文论文由《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正式出版(CNKI检索),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并积极参会。现将有关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对象

论文作者原则上为不超过45岁的青年科技人员。

 

二、征文范围

1.航空科技与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

2.飞行器(含固定翼、旋翼、新型概念型飞机等)设计与总体优化关键技术,空气动力学及飞行力学,结构设计;

3.先进航空材料(含复合材料)与制造技术;

4.先进航空推进技术;

5.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航空机载系统、机电技术,环控、救生技术,多电飞机和全电飞机关键技术,航空测试技术;

6.临近空间飞行器关键技术;

7.无人驾驶航空器及其相关技术;

8.通用航空飞行安全;

9.民航交通运输;

10.其它相关技术。

 

三、论文要求

1.内容新颖、主题明确、能够反映作者近期的研究进展或成果,文献综述类论文必须包含作者的独立见解;

2.未在国内外出版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公开发表;

3.论文不得涉密,投稿时须同步提交不涉密证明材料,所有证明材料应加盖所在单位保密部门专用章或单位公章(作者单位无保密部门),未提交不涉密证明材料的稿件按无效投稿处理;

4.论文格式必须与本届大会论文模板(见附件)一致并包含模板中的全部内容,否则不予录用,字数限6000字以内;

5.英文论文语法表达问题将会影响论文录用,请投稿人注意。

 

四、投稿要求

1.投稿论文的作者中需至少有一人到会交流,未到会交流的论文不予出版、推荐;

2.投稿人原则上应为论文作者;

3.作者可根据专业方向和论文水平在备注栏填写唯一意向期刊名称,经评审未推荐到意向期刊的录用论文收录至论文集并送相应检索机构,若不接受非期刊出版请同时在备注栏标注;

4.投稿时须在系统中同时提交论文的WORDPDF版本;

5.不涉密证明材料应于515日前发送至cuizj@csaa.org.cn。不涉密证明材料应由所在单位保密部门出具,未设置保密部门单位应在证明材料中注明情况,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6.大会论文集录用中文论文须缴纳版面费1500元(5页内,含5页)、大会论文集录用英文论文(EI检索)须缴纳版面费2500元(7页内,含7页),超页均按200/页增缴;其余期刊录用论文版面费由相应期刊按期刊标准自行收取;

7.无论录用与否,原稿均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五、投稿方式

投稿作者进入中国航空学会信息化平台PC端,注册账号后进入“2022(第十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进行投稿,平台网址:https://xcx.csaa.org.cn/client/index.html

注意:在投稿过程中没有提交成功或后续需补充的文件及信息请于515日前统一编辑邮件发送至cuizj@csaa.org.cn,并在邮件中写明论文题目及作者。补充材料包括但不限于:(1)已投稿但未备注意向期刊;(2)不涉密证明;(3)英文论文所需的CTP&Author Name List;(4)没有及时上传的论文PDF版。

 

招聘信息: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2022年首届拓天青年学者论坛 诚邀海内外英才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2022年首届全国空天领域青年学者拓天论坛(简称拓天青年学者论坛),旨在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空天科学学院目标,以矢志空天报国、奋进世界一流为主题,聚焦空天领域前沿和热点,邀请一批院士专家和军工集团、军地院校相关领导以及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探讨科技前沿,开拓学术视野,促进合作交流,洽谈人才引进,向空天领域专家学者展示学院雄厚的学术实力、先进的科研团队、广阔的发展前景,致力于打造空天领域青年学者交流的高端平台、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办学声誉提升的重要窗口。

1 时间地点

时间:20220711—14

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0711日全天报到,0712日学术报告会,0713日介绍引才政策、洽谈交流,邀请青年学者赴相关实验室参观。

 

2 报名条件

基本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术素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身心健康;年龄在35岁以下(198711日后出生),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博士后且第一学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海外知名高校博士等青年人才;以及年龄在40岁以下(198211日后出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国家级青年人才工程入选者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前3名完成人及其他相当奖励的主要完成人。

学科专业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系统分析、先进空天推进技术、飞行动力学制导与控制、飞行器气动与结构设计、高超声速及组合推进技术、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微型航天器与集群航天系统及其应用、空天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推进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燃烧理论与诊断测量技术、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检测、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飞行器智能博弈、空天安全技术等。

力学:航天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分析与设计、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光测实验力学、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与应用、实验流体力学与流动控制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新型陶瓷纤维、特种能源技术、先进复合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计算软件系统研制、飞行器动态特性数值模拟及应用等。

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控制与结构、测控控制、电源管理、自动控制软件硬件开发、机电自动化等。

机械:航天工程、航空工程等。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高性能陶瓷材料等。

能源动力:航天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

 

3 申请方式

欢迎符合条件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于2022625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成在线报名并提交1篇非涉密的学术报告题目和摘要(500字以内)。经论坛组委会专家评审后,于2022630日前向符合条件的青年学者发送邀请函,受邀者自行预订往返旅票按期参加。

论坛期间,学院将为参会青年学者统一安排食宿,以及机场、高铁(火车)站接送服务,最高限额报销参加论坛往返交通费用5000元(限国内飞机经济舱、轮船三等舱、火车硬座卧、高铁二等座),不收取任何报名费、资料费等其他费用,与论坛无关的费用由个人自理。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14天内有中高风险旅居史的不得参会;长沙地区以外人员需携带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参会。

 

4 论坛安排

首届拓天青年学者论坛,拟于2022711—714日在湖南长沙举办,设置1个主会场,包括特邀嘉宾学术讲座、青年学者学术报告,以及学院办学育人展示、引才协议签订、人才引进洽谈等,论坛规模100人左右,诚邀海内外青年才俊共赴学术盛宴、共绘发展蓝图、共建世界一流。

clip_image002.gif

 

5 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

 “拓天青年学者论坛秘书处

 

刘老师 15200801699 0731-87007047

宁老师 18711168812 0731-87007999

 

6 薪酬待遇及加盟方式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按照军队和学校有关政策,区分五类人才诚邀海内外优秀学者加盟,并提供丰厚的薪酬津贴、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舒心的住房医疗等待遇保障。

科技领军人才:全职在院工作,根据长沙市薪酬水平、合作期限、业绩能力、实绩贡献等,参考同层次军队人员年收入情况,最高享受税前100万年薪和最高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逐月发放租房补助,在军队医疗机构享受就医优先和每年一次免费健康检查,享受长沙市人才引进优待政策,协调办理子女入学入托等。纳入学校职称评审体系,支持参加社会学术活动、申报科研项目等。引导推动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务实践,鼓励规范通过地方推荐渠道,参评国家、省部级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和表彰奖励项目。

学科拔尖人才:全职在院工作,根据长沙市薪酬水平、合作期限、业绩能力、实绩贡献等,参考同层次军队人员年收入情况,最高享受税前80万年薪和最高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逐月发放租房补助,在军队医疗机构享受就医优先和每年一次免费健康检查,享受长沙市人才引进优待政策,协调办理子女入学入托等。纳入学校职称评审体系,支持参加社会学术活动、申报科研项目等。引导推动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务实践,鼓励规范通过地方推荐渠道,参评国家、省部级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和表彰奖励项目。

青年科技英才:全职在院工作,根据长沙市薪酬水平、合作期限、业绩能力、实绩贡献等,参考同层次军队人员年收入情况,最高享受税前60万年薪和最高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逐月发放租房补助,在军队医疗机构享受就医优先和每年一次免费健康检查,享受长沙市人才引进优待政策,协调办理子女入学入托等。纳入学校职称评审体系,支持参加社会学术活动、申报科研项目等。引导推动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务实践,鼓励规范通过地方推荐渠道,参评国家、省部级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和表彰奖励项目。

学术新秀人才:全职在院工作,根据长沙市薪酬水平、合作期限、业绩能力、实绩贡献等,参考同层次军队人员年收入情况,最高享受税前40万年薪,并逐月发放租房补助,在军队医疗机构享受就医优先和每年一次免费健康检查,享受长沙市人才引进优待政策,协调办理子女入学入托等。纳入学校职称评审体系,支持参加社会学术活动、申报科研项目等。引导推动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务实践,鼓励规范通过地方推荐渠道,参评国家、省部级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和表彰奖励项目。

入职博士后:全职在院工作,根据长沙市薪酬水平、合作期限、业绩能力、实绩贡献等,参考同层次军队人员年收入情况, 最高享受税前30万年薪,享受军队人员的职称评定、绩效津贴、 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待遇保障,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以及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学术新秀人才等四类人才的加盟方式主要有合同专职引进、特招地方人员入伍、直接选拔招录现役军官或者直接引进文职人员、招录文职人员等。特别优秀的急需人才,薪酬待遇和加盟方式等面议。

 

7 学院概况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起源于1958年钱学森倡导和建立的哈军工导弹工程专业,是开创新中国导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先河的单位之一。

60多年薪火相传,学院牢记使命、奋进一流。始终坚持制胜未来空天、建设航天强国,以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紧紧围绕空天飞行器、导弹与火箭、军用新材料等特色优势方向,大力加强高素质新型空天人才培养、核心科技自强自立、技术与军事深度融合、空天与智能跨域交叉,形成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等3个一级学科,机械、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等3个专业学位领域的空天技术学科群,其中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实力和基础。

60多年薪火相传,学院桃李芬芳、硕果盈枝。始终坚持为党育才、为国树人、为军铸将,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扭住自主创新战略基点,培育了一万余名德才兼备的空天领域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和指挥员,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成果,先后成长出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等为代表的两院院士10人,取得了千生一院士的育人成效,以张忠阳、郝照平等为代表的航天领域杰出人物20余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空天领域人才森林现象;在空天飞行器、微纳卫星、数值软件、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军用新材料等领域攻克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我国相关研制领域多个第一,部分领域在国际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跨越,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16项、省部级奖项300余项。

60多年薪火相传,学院钟灵毓秀、名师荟萃。始终坚持领军人才+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以曹鹤荪、周明鸂、陈启智、庄逢辰等为代表的一代名师奠定基础、树立根本,以周建平、张育林、王振国、于起峰等为代表的科技帅才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锻造了一支晓于实战、又红又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凝聚了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9人,研究生导师160人,杰青、卓青、百千万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19人,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求是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涌现出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1个。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平台、最广的前景,倾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让学院成为优秀青年人才扎根干事创业、服务强国强军的沃土。

诚挚欢迎海内外青年才俊加盟学院,携手共创世界一流空天科学学院!

 

广西大学2022年公开招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技术人员(博士学位)简章

广西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根据工作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技术人员,有关招聘事项公布如下:

一、招聘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诚实守信,无违法犯罪记录。

(二)拥护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具备在高等院校从事相关工作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四)符合招聘岗位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二、招聘岗位及条件  

clip_image004.gif

注:取得海外学历学位的报考人员所学专业与招聘岗位要求专业相近的,我校将根据应聘者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研判考生能否报考。

 

三、招聘程序

本次招聘程序为:报名登记——资格审查——实际操作能力测试——面试——综合考核——学校审批——体检——公示——签订聘用合同。各环节具体做法和要求如下:

(一)报名登记

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及《广西大学非专任教师岗位申请表》整理成一个压缩文件后发送到人力资源处邮箱gkzp@gxu.edu.cn,邮件标题及压缩文件请按应聘岗位代码-姓名-最高学位格式命名。应届毕业生最高学位按即将获得的学位填写。

岗位报名时间自即日起,招满为止。

(二)资格审查

学校根据招聘条件对应聘者进行资格审查,确定进入下一程序的人选。

因应聘者填报信息错漏而造成资格审查未通过的,后果由应聘者负责。

资格审查时间: 根据报名情况分批进行。

(三)实际操作能力测试、面试、综合考核

实际操作能力测试、面试、综合考核的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四)学校研究审定拟聘用人员

(五)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执行,体检费用自理。

(六)公示

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七)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本次招聘录用人员按自治区高等学校非实名用人制度相关规定管理,实行“3+3”聘期,即:聘期前3年不入事业编制,三年满考核不合格者终止聘用合同,考核合格者继续聘用;聘期后3年内可申请进入事业编制,通过学校入编考核的,重新签订聘用合同;聘期结束未能通过入编考核的,不再续聘。

 

四、注意事项

(一)本次招聘实行严格的自律机制,应聘者对提交审核的报考信息及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在招聘过程中,凡发现填报信息或提供的材料存在虚假不实之处的,学校有权取消考试或录用资格,并记入诚信档案,视情况在一定年限内不再接受该考生报考申请。

(二)此次公开招聘公示结束时已获得招聘岗位所要求学历学位证的拟聘人员,须在公示结束后三个月内到校报到;其他人员须在公示结束后半年内到校报到。超过期限后学校有权取消拟录用资格。

 

(三)应聘者须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对于瞒报疫情、不配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违反学校疫情防控规定的应聘者,将取消考试资格或考试成绩,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771-3232147(人力资源处)

0771-3272625(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投诉电话:0771-3237354

以上电话联系时间均为工作日,上午750-1200;下午1440-1730

 

学术期刊: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Volume 166

The phylogeny, ecology and ecophysiology of the glycogen accumulating organism (GAO) Defluviicoccu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Performance synergism of pervious pavement on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urban heat island mitigation: A review of its benefits, key parameters, and co-benefits approach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by Reactive Iron/Manganese Speci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Decolorization and control of bromate formation in membrane ozonation of humic-rich groundwater

Performance of pilot scale two-stage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and greasy sludge under uncontrolled mesophilic temperature

Leaching risks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 sediments during the simulated stormwater runoff and its controls

Chlorate induced false reduction in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based on standard dichromate method: Countermeasure and mechanism

Plants against pathogens: Effect of significant antimicrobial-producing plants on faecal microbe inactivation throughout the soil profile of stormwater biofilters

Microplastics alter nitrous oxide production and pathways through affecting microbiome in estuarine sediments Assessment of the validity of the quenchi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role of reactive species in pollutant abatement during the persulfate-based process

Degradation of microplastics by hydroxyl radicals generated during microbially driven humus redox transformation Freeze-thaw cycles induce diverse bacteria release behaviors from quartz sand columns with different water saturations

Interactive impacts of microplastics and chlorine on biological stabil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formation in stagnant water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water occurrence states of waste-activated sludge: Over-focused significance of cell lysis to bound water reduction

Reservoir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due to deforestation emphasizes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global change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
Applied Ocean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87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recent_papers.html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3851101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cqvip.com/qk/71223X/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411136
Ocean Engineerin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98018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049-6979/
Water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5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waterjournal.cn:8080/water/EN/volumn/home.shtml

 

网络精华:

仿生粘合有机框架膜 有望实现低成本海水淡化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789.shtm

用这种方法制备的COF膜用于渗透蒸发脱盐,处理重量百分比为3.5的氯化钠水溶液,水通量可达每小时267千克/平方米,为市面上传统高分子膜410倍,脱盐率达99.9%。同时,COF膜表现出良好的抗污染能力和长期稳定性,盐浓度适用范围广,展现出很强的适用性。

我们生活在一颗蓝色的星球上,海水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陆地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因此海水淡化是解决地球淡水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日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姜忠义、潘福生课题组和南开大学张振杰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名为“共价有机框架”(COF)的新型膜材料,应用于渗透蒸发脱盐技术,可快速淡化海水,而且该方法整体综合能耗比目前已有的海水淡化技术更低。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渗透蒸发成海水淡化新兴技术

现有的海水淡化技术根据技术原理大致可分为热法(或称蒸馏法、蒸发法)和膜法两大类。

“热法脱盐的核心在于利用热能驱动盐水相变(从液态水变为水蒸气),通过相变过程实现挥发性物质水和非挥发性物质盐的分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姜忠义介绍,多级闪蒸和多效精馏是发展时间最长,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类热法脱盐技术,这两种技术的装机容量占全球海水淡化总装机容量的25%

热法脱盐虽然脱盐率高达99.9%,处理量大,但需要把液态水变为水蒸气,因此能耗较高,产水总体成本大约为6.517.7/吨。因此热法脱盐在热量充足的中东地区等应用更为广泛。

膜法脱盐包括反渗透、正渗透、纳滤等,因为无相变过程,所以通常无需提供水的汽化潜热。

“相比于热法脱盐,膜法脱盐在能耗上表现出显著优势。反渗透技术是最为成熟的膜法脱盐技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研究员潘福生解释,这种技术利用半透膜实现盐离子和水分子分离,通过精密构筑膜孔道尺寸及电荷性质,使得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截留盐离子。当在盐水侧施加一个大于盐水渗透压的压力,即可驱动水分子由盐水侧向淡水侧扩散,而盐离子无法通过,即可实现盐水分离。

由于反渗透技术不需要相变,不需要消耗潜热,如果水回收率达到50%的时候,其热力学极限能耗为1.06千瓦时/每立方米(kWh/m3),远低于热法脱盐的13kWh/m3,其产水成本为4.77.4/立方米。

目前膜法反渗透技术已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约占69%)、应用最为广泛的脱盐技术。

“也因为如此,膜材料被称为海水淡化技术的‘芯片’。”潘福生介绍,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使用的高端聚酰胺膜材料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材料、工艺、装备的国产化依旧是膜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兴起了一类新的脱盐技术,即热—膜耦合脱盐技术,如渗透蒸发。该类技术既具有热法的相变过程,也具有膜法选择渗透特性,因此在能耗和脱盐性能上均表现出独特优势。

“渗透蒸发脱盐的原理是海水在膜两侧蒸汽压差的推动下,水分子在膜中经过液体流动,发生相变,最终以气态形式透过膜,而后冷凝收集。”潘福生介绍,不同于膜蒸馏,渗透蒸发膜为亲水的致密材料,孔径通常小于1纳米,膜本身具有阻隔盐离子的能力,起到主要分离作用,同时盐无法发生相变,从而被进一步截留。同时,大量的纳米膜孔道作为毛细管可提供丰富的蒸发面积,其气—液界面的存在也可以让水轻松通过。

渗透蒸发具有膜法脱盐低能耗的优势,其能耗估算约为57kWh/m3,电能消耗低于反渗透技术,因此其产水成本预计为4.512.9/立方米,有望成为最为经济的脱盐技术之一。

仿生技术解决成膜性差难题

目前,渗透蒸发技术用于脱盐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核心技术就是膜材料的选择和制备。近年来,COF作为一种高度规整有序的框架结构高分子,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脱盐膜材料。

COF通过可逆共价反应将结构单元定向组装形成框架孔结构,实现了膜内传质通道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张振杰解释,二维COF具有原子级厚度,可进行模块化组装,把无序曲折的网络孔道变为有序的框架孔道,就像把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变为宽阔笔直的大马路,从而减少水通过的阻力并提升筛分能力,最终获得高通量和高脱盐率。

不过作为一种晶态材料,COF成膜性较差,制备超薄的COF膜是极大的挑战。

COF膜内部是晶体的拼接,晶体与晶体之间的边界很脆弱,就像在同一块地方铺地砖一样,地砖块数越多,产生的缝隙就越多,容易有缺陷。”姜忠义介绍,为了填补膜内的边界缺陷,团队借鉴沙堡蠕虫筑巢过程和巢穴结构,提出了解决方案。沙堡蠕虫是一种生活在海岸边的软体动物,在筑巢时会先收集附近贝壳碎片、沙砾等物质作为筑巢的原材料,而其所分泌的胶状黏液可以将碎片粘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居巢。

团队设计制备了具有粘合作用的纳米胶带,用来粘合纳米片边缝,把单片的纳米片拼接起来,从而使单片纳米片的面积增大,形成完整而牢固的结构,膜的整体质量也更高。

“不过在纳米胶带材料选择上我们遇到了难题。并不是每种材料都能制备成纳米胶带,这和材料的形貌、化学组成有关。”张振杰说:“通过对上千种COF材料进行筛选并进行理性设计,我们最终从中找到了满足需求的超微孔纳米胶带材料。”

胶带最主要的特性是要有“粘性”,纳米胶带的粘性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实现的。“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把纳米片设计成带负电,纳米胶带带正电。”张振杰介绍,制备带电COF材料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刻意设计了含有吡啶官能团的构筑单体,吡啶官能团非常容易与酸结合进行质子化,使COF材料带正电。因此通过简单的酸处理,就可以得到带正电的纳米胶带,而且质子化程度、强度都非常高。纳米片和纳米胶带正负电中和,从而得到中性、稳定的COF膜。

用这种方法制备的COF膜用于渗透蒸发脱盐,处理重量百分比为3.5的氯化钠水溶液,水通量可达每小时267千克/平方米,为市面上传统高分子膜410倍,脱盐率达99.9%。同时,COF膜表现出良好的抗污染能力和长期稳定性,盐浓度适用范围广,展现出很强的适用性。

成本降低到每克1元以下

COF膜用于渗透蒸发海水淡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COF膜材料结构规整有序、稳定性强,属于海水淡化的新一代膜材料。同时新兴热—膜耦合脱盐法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脱盐技术。”姜忠义表示,这种强强联合一方面可为海水淡化领域带来新的血液,推动现有技术的发展,提高性能,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有望打破目前反渗透海水淡化国外技术垄断的地位,破除行业与技术壁垒,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水淡化自主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COF膜潜在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阔。由于COF膜的强筛分性能和有机材料特性,还有望在清洁能源生产、二氧化碳减排等领域得到应用。

“团队致力于探索宏量、绿色制备COF的工艺,现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张振杰介绍,无需加入有毒的低沸点有机溶剂,只采用熔融聚合工艺就可以制备COF。使用这种工艺无需处理危废,降低了成本,同时产率高,目前已经实现了千克级的绿色合成,成本降低到每克1元以下,接近工业化生产成本要求。

不过,目前COF膜的规模化制备、海水淡化集成工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团队期待未来可以真正实现COF膜的工业化生产,推动海水淡化技术上一个新的台阶。

 

全球23%人口面临百年一遇洪水风险

(摘自: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815.shtm

一项研究认为,全球18.1亿人或暴露于百年一遇、淹没深度超过0.15米的洪水事件。这一研究还发现,7.8亿生活水平低于5.50美元一天的人受到这些洪水威胁,或影响有针对性的缓解措施和政策。相关研究627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洪水是最普遍的自然灾害,对较低收入国家冲击尤为严重。洪水风险升高在世界多地已既成现实,气候模型表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洪水频率可能大增,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虽然在地方或国家层面已经有过洪水暴露评估,但缺乏全球评估,使人们对较低收入国家和亚区域的洪水影响了解有限。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世界银行的Jun Rentschler和同事展示了188个国家的高分辨率全球暴露评估,使用来自地形和水文模型的洪水数据,以及利用人口地图评估洪水暴露风险。他们将之与世界银行全球次国家级贫困信息图的贫困估测相结合。

作者发现,全球23%的人口(18.1亿人)可能在百年一遇的洪水事件(在某一给定年份发生机率为1%的洪水)中,暴露于深度超0.15米的洪水中,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南亚和东亚。这项研究还发现,面临洪水暴露的人有89%居住在中低收入国家。作者表明,超过7.80亿每日生活费低于5.50美元的人面临高洪水风险,凸显了洪水暴露与贫困的关系。 

 

你能想到吗?沙漠能减压

(摘自: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4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