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力学文摘,第73期

发布时间:2022-10-27 访问量:5206

环境力学文摘,第73期,20221027

 

投稿信箱:huanjinglixue@hhu.edu.cnhuanjinglixue@163.com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Envi_mach/

订阅或退订邮箱:huanjinglixue@hhu.edu.cnhuanjinglixue@163.com 

本期编辑:刘青泉 孙洪广

      依托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

                 每月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在稀土尾矿地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印发湿地保护规划 将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土壤病毒群落对土地利用类型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在松嫩平原盐碱地取得创新成果

气候变化下海冰退缩是导致北冰洋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中外科学家借助大数据揭示地球大气氧化过程

拉尼娜事件是否会导致我国今年出现寒冬?专家回应

     人才招聘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资源与环境研究团队诚聘青年百人和博士后

南科大环境学院郑春苗课题组招聘科研助理和博士后

     学术会议

第三届中国同位素水文学论坛

第八届青年地学论坛二号通知

河海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云论坛诚邀

     论文成果

Effect of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n fracture strength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

A modifie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or concave granular materials based on energy-conserving contact model

      学术期刊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ume 614, Part A, November 2022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

 新闻报道
--------------------------------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在稀土尾矿地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研究方面获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江西赣州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拥有全国80%以上的离子型稀土资源,尤其是铽、镝等多种重稀土元素为我国南方地区的独有珍稀矿种。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开采以来,稀土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开采导致矿区植被和矿床表面腐殖层被剥离、破坏,并且酸性浸出液的大量使用引发矿区生态退化和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池浸、堆浸等早期工艺产生的大量尾矿未能妥善处置,致使周边土地及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和污染。

 

针对稀土尾矿地土壤酸化沙化严重、土壤养分贫瘠及微生态功能丧失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生化转化研究室以适宜当地气候的能源植物为修复植物,建立了能源植物种植-土壤生态修复-厌氧发酵制气-沼液回施/沼渣高值利用为核心的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项目组研究发现:在可持续修复区,采用沼液施用草本类能源植物可在3年内显著提升稀土尾矿地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初步恢复土地生产力,相关指标优于自然修复区的土壤样品。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异主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修复植物种类差异的影响;方差分解分析(VPA)发现土壤养分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异的关键因子;并且细菌群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要快于真菌群落。此外,土壤养分提升明显改变了寡营养和富营养微生物的比例,其中:富营养型微生物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显著增加。微生物互作网络分析进一步显示,富营养型微生物增加可提高微生物互作网络拓扑特性,增强其网络稳定性;来自变形杆菌门(细菌)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等富营养型微生物的菌株已经成为构建稳定网络结构的主要关键物种(Major keystone species)。此外,以草本类植物为修复植物还可增加子囊菌门在互作网络中的比例,并与细菌协同提高互作网络的拓扑特性。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的支持。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印发湿地保护规划 将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18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18日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草局)获悉,为提高湿地保护水平,近日,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保护湿地的目标任务,并提出将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包括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不含养殖水面)、沟渠、浅海水域等。

立足中国湿地资源现状,《规划》明确了中国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红树林规模增加、质量提升,健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使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规划》以三区四带为总体布局,结合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提出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落实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实施保护修复工程、强化湿地资源监测监管、加强科技支撑、深度参与湿地保护国际事务等6项重点任务,以及出台国家重要湿地相关政策,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开展全国湿地资源专项调查,完善湿地标准体系等16项具体任务。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是中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行动,是实现中国湿地保护中长期目标、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的有力保障,是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向国际社会贡献湿地保护中国智慧的有效途径,对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土壤病毒群落对土地利用类型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病毒(Virus)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样、数量最丰富的生物实体(biological entities)。目前保守估计病毒粒子在全球的数量可以达到1031个,生物量可以达到两亿吨,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生态位。然而,目前对不同环境中的病毒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截至20225月,上传到NCBI的已分离病毒数量只有104个数量级。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我们对环境病毒的了解就像对宇宙中的暗物质一样,这也暗示着环境病毒群落中可能蕴藏未被发掘的巨大宝藏。

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环境病毒组进行研究,分析病毒的分布规律及生态学功能。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体环境,如海洋生态系统。由于土壤的高度复杂性,目前对土壤病毒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此外,林地和草地等自然景观也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将造成土壤植被、养分及理化性质变化,进而改变原来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目前对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细菌、真菌及土壤动物,往往忽视了土壤病毒。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院士团队为探究土壤病毒群落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在福建省厦门市采集了来自森林、农田、菜地、公园及绿化带五种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样品,采用病毒组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其病毒及细菌群落进行深入解析,获得了接近60000个新的土壤病毒种群,扩充了对土壤病毒多样性的认知,揭示了病毒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规律,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病毒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空间异质性,pH是驱动土壤病毒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影响土壤病毒群落的生活方式并改变了病毒-细菌宿主互作模式;同时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土壤病毒生态位的分化,进而驱动了土壤病毒群落的演化。

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 of soil viral communities to land use chang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廖虎博士生及李虎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苏建强研究员。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7097)及创新群体项目(42021005)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资助(ANSO-PA-2020-18)的资金支持。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科院在松嫩平原盐碱地取得创新成果

作者:郭佳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松原1013日电 (记者 郭佳)“经覆沙改良的盐碱地,种植东生118’大豆亩产211.08千克。

记者近日随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专家前往大安示范区长岭示范基地进行测产。测产结果一经公布,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意味着贫瘠的盐碱地也能实现高产。

松嫩平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但这里除了肥沃的黑土地,还有近400万公顷贫瘠的盐碱地。现在,它们被视为中国粮食增产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由中科院联合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实施,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其在吉林大安示范区探索的大安模式旨在实现盐碱地高效改良与综合利用。

测产专家组认为,东生118”大豆品种可以在大安、松原等苏打盐碱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品种的成功培育为边际土地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供了优良品种。

东生118”大豆品种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利用分子设计技术选育,其研发的中科豆芯系列大豆液相育种芯片,使大豆后代选育效率较传统育种提高80%以上,打破了国外在这一方面的技术垄断。

长出高产大豆的盐碱地使用了覆沙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旱田,与水田以稻治碱形成互补。中科院连续11年观测发现,覆盖20厘米至30厘米风沙土效果最佳,辅之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有效解决返碱现象。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迎新介绍,松嫩平原盐碱地周围存在100多万公顷沙地,这为覆沙改良盐碱地提供了丰富资源。沙土被移走后亦可恢复原有植被类型,不减少林地或草地面积。

黄迎新认为,如果能将松嫩平原盐碱地合理改良,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具有增产200亿斤至400亿斤粮食的潜力,亦能缓解中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的困境。()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气候变化下海冰退缩是导致北冰洋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作者:杨伏山 罗旻敏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厦门930日电 (杨伏山 罗旻敏)集美大学科研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指出,气候变化下北冰洋海冰退缩是导致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当天,集美大学(第一完成单位)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在Science(IF=63.7)在线发表题为“Climate change drives rapid decadal acidification in the Arctic Ocean from1994 to2020(《气候变化导致1994年到2020年北冰洋快速的年代际酸化》)”的研究论文,这是该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刊发研究成果,实现科研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集美大学称,这也是中国内地近20年来在海洋科学领域以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仅有几篇Science文章之一,具有极强的原创学术价值,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

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的祁第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集美大学陈立奇讲座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的Wei-Jun Ca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极地与海洋研究院吴瀛旭副教授、庄燕培教授为文章合作作者。

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美国特拉华大学、中国极地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美国NOAA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

本研究集成北冰洋28年船载观测数据,揭示北冰洋海洋酸化速率为全球最高,且为全球其他开阔大洋的3-4倍,并进一步提出“ice melt-driven enhanced anthropogenic CO2 acidification(融冰驱动增强人为CO2酸化)”的创新机制,阐述了气候变化下北冰洋海冰退缩是导致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祁第教授称,北冰洋快速酸化将对海洋生物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蛤蚌、贻贝、海螺等钙质外壳生物将更难形成或维持其外壳。翼足目类海螺是北冰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北极三文鱼和鲱鱼重要的食物,其总量下降将对北冰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在他看来,要减缓全球海洋酸化的速度,治理的根本措施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同心协力加强减排和增汇,以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祁第所在的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成立于20219月,致力于为中国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科学支撑与决策参考。该研究院团队是中国内地最早开展海洋酸化、碳循环研究的队伍之一,瞄准海洋酸化与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通过中美、中俄、中英、金砖国家等国际合作,取得一系列最新的发现和显著成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外科学家借助大数据揭示地球大气氧化过程

作者:马芙蓉 陈国雄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武汉109日电 (马芙蓉 陈国雄)记者9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拿大地调局等机构科研人员,利用深时地学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重建了高精度的地球大气氧化历史,据此表明行星内部地质过程可能对地表大气氧化至关重要,并强调地内与地表耦合的多层圈相互作用是地球大气氧化过程的关键。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大气氧化过程和机制是宜居星球形成的关键。早期地球大气几乎无氧,经过至少两次主要增氧事件后,才达到现今宜居的大气氧气水平。重建高精度大气氧气含量演化历史,对于理解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包括生命、气候、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近几十年来,先进的观测、模拟及测试分析技术,使地球科学家获得空前丰富多样的数据资料。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秋明介绍,大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算法为揭示海量数据集隐含的复杂相关性、因果关系以及嵌套在相关关系中的因果机制等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基于全球镁铁质火成岩地球化学大数据,发现地幔岩浆成分长期演化与大气氧化模式的耦合性,揭示了地幔岩浆演化带来的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及还原性化学物质等在调节早期氧气来源与消耗平衡方面的关键作用。

进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定量重建了40亿年来大气氧气含量变化的高分辨率模式。重建的大气氧气演化曲线提供了地质历史时期更多的增氧去氧细节,并得到沉积物地球化学指标的佐证。

长期以来,关于地球大气氧化背后的驱动机制,学界存在地内作用与表生作用之争。成秋明指出,团队研究发现,大气分阶段氧化与地幔降温、板块构造启动、超级大陆聚合及大火成岩省等极端地质事件存在耦合性,这表明了地内主导作用以及地内与地表耦合的多层圈相互作用的不可或缺。

成秋明表示,上述发现强调了行星内部地质过程对地表和大气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启发我们在寻找其他类地宜居星球时,应更好地理解行星内部作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拉尼娜事件是否会导致我国今年出现寒冬?专家回应

作者: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9月全国平均气温18.1℃,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全国平均降水量47.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4.1%,为历史同期第三少。”929日,在中国气象局例行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说。

具体来讲,肖潺介绍,全国9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秋季极值,其中新疆托克逊(42.6℃)超过40℃。全国共有21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9月极值,其中山东福山(167.0毫米)、辽宁皮口(157.9毫米)等13站突破秋季极值,云南泸西(181.6毫米)突破年极值。

肖潺表示,今年盛夏,自7月初台风暹芭及其减弱低压北上以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的大陆高压相结合,导致在我国上空形成大范围的暖高压带。在强盛的暖高压带影响下,阻断了水汽向我国的输送,使得降水明显偏少,南方发生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大范围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我国长江流域至华南北部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

据统计,7月以来,长江流域中旱及以上等级干旱日数45.6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1.0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中旱及以上等级站数涉及667个站,占全流域的96%,影响范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928日气象干旱监测显示,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大部仍存在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浙江西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湖南中部至南部、江西大部、福建大部等地有特旱。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010日前南方旱区降水依旧显著偏少,无明显降水过程。国家气候中心预计10月华中、华东旱区降水仍将偏少,气温偏高。因此,目前南方地区尤其是湖南、江西等地的重旱、特旱等旱情在短时间内无明显缓解趋势。肖潺说。

至于公众关心的拉尼娜事件是否会导致我国今年出现寒冬的问题,肖潺解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有气温偏低的年份出现。具体来看,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冬季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外强迫因子之一,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子的影响,同时大气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肖潺强调,对此中国气象局将加强研判,10月底会发布更加细致的预测结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才招聘

--------------------------------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资源与环境研究团队诚聘青年百人和博士后

地点:广东

 

一、背景 

 

作为地球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和环境要素之一,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明确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单质或化合物)兼具资源与环境属性。从古至今,矿物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掌握环境演化规律的重要介质。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记述了数十种矿物的产地和用途。近代以来,人们采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电子显微等新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对矿物的认知。目前已知的矿物达5829种,但其中仅百余种的结构-性质被较充分地掌握并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新矿物不断被发现,矿物的新特性不断被揭示,包括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物质材料科学和微生物学在内的多学科和交叉领域在矿物资源和环境属性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重大发现;例如,源自石墨剥片的诺贝尔奖成果石墨烯,源自粘土插层反应的纳米复合材料,以及核废物处置的矿物屏障等。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矿物资源与环境研究的旺盛生命力和巨大潜力。 

 

当前,全球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频发、气候灾变已显端倪,这更使矿物环境属性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将资源量巨大、成本低廉的矿物(及其二次)资源用于污染控制、碳减排乃至碳中和,从而,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保持地球环境的宜居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课题。 

 

这其中,碳中和问题尤为紧迫。毋庸讳言,人类实现《巴黎协定》所提气温控制目标和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已所剩不多,必须尽快推进多种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在该领域,立足于矿物的碳中和方法——如二氧化碳矿物化封存、矿物增效的生物泵(MeBP)、用于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的矿物材料等——已初显优势或潜力,深入开展矿物法固碳研究刻不容缓。 

 

矿物的资源与环境属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不限于地球——人类终将走出地球;未来,太空移民势必涉及类地行星的宜居性评估和环境改造等问题,因而,前瞻性地开展行星矿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广东工业大学矿物资源与环境研究团队(介绍详见https://hkxy.gdut.edu.cn/info/1026/8313.htm)面向碳中和-碳减排矿物低碳高效利用,秉持利用矿物资源治理环境的理念,以环境矿物学、地质微生物学、应用矿物学、矿物材料学、碳中和矿物学和表界面物理化学等为工具,开展基于矿物的碳中和-碳减排理论及其应用、低值/二次/新兴矿物资源的低碳高效利用、矿物基污控材料和应用等研究,以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团队将尽力打造良好的研学环境,使之具有争鸣而无碍合作的创新文化、活泼而不失严肃的工作氛围、齐全而颇为顺手的硬件设施。我们的科研合作广泛,愿为成员的学术深造和职业发展提供丰富可能。 

 

为实现团队发展目标,现面向海内外诚聘青年百人计划教师和博士后科研人员若干名。矿物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等与子之所共适”——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入本团队! 

 

二、学校和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广工)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被列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并入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学科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软科、U.S. NewsQS等世界大学主流排行榜且排名不断攀升;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榜国内35-49名,软科202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世界高校400强、国内位列36-57名,U.S. News 2021年世界大学工程学排行榜内地排名第38位、世界排名第144位。 

 

广工本部坐落于南方名城广州市,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4200余亩。学校设有21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和2个研究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覆盖12个学院,占全校所有学院的60%,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被认定为省冲一流学科。2012年以来,先后有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目前,广工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学校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对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努力向实现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奋进。 

 

矿物资源与环境研究团队所在的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方向)专业型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8年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为学校“1+2+3攀撑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0223月环境科学/生态学ESI全球前0.41%2021软科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17位(前10%)。环境工程为国家级特色、国家一流本科及广东省名牌专业,环境科学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实验室面积超700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规范化校外实习基地20个;拥有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广东省环境催化与健康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固体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光催化技术集成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覆盖了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污染物环境行为与健康效应、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三大学科方向;针对国家和广东省的重大环保需求开展应用基础及产业化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应用的完整创新平台体系。 

 

三、团队负责人 

 

袁鹏,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和学科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兼任SCI期刊Applied Clay Science主编,Elsevier丛书Development in Clay Science总编,中国硅酸盐学会矿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至2022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期间任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其他学术兼职包括国际粘土学会(AIPEA)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矿物材料专委会委员、新矿物专委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矿物资源(含二次资源)及其环境效应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以及中科院、科技部和广东省等各类科技项目逾20项。在矿物增效的生物泵固碳作用、超微粘(黏)土和我国优势特色矿物的环境效应和资源利用等方向取得了系列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主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7篇(Web of Science核心库),SCI引用逾9000次(单篇最高SCI引用逾700次),h指数53;在Elsevier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 

 

两次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首届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和首届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入选高层次人才计划。 

 

四、应聘条件 

 

有关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人才博士后职位的要求,请查看学校人事处主页(https://hr.gdut.edu.cn/index.htm)相关信息。 

 

申请人除须达到广工招聘基本条件(包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1. “青年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副教授、讲师 

 

1)在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身心健康,科研态度端正严谨,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科研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和交流能力。 

 

2)对矿物资源与环境研究(环境矿物学、碳中和矿物学、环境地质学、环境矿物材料等)有浓厚兴趣,具备教学科研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志向和热情在科学上有所建树,乐于分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矿物学及相关交叉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矿物学、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地质微生物学、材料化学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具体请参看广工青年百人计划招聘要求和TOP期刊分区标准)。 

 

4)欢迎德能兼备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加入本团队;欢迎符合条件的优秀青百人才依托团队所在学院申报海外优青。  

 

2. 博士后: 

 

1)近3年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科研态度端正严谨,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博士专业或方向为(不限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微生物学、矿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本团队鼓励学科交叉和协作,但须聚焦矿物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3)在本科学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参与过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综合素质和学术潜力优秀。 

 

3. 科研助理 

 

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能够胜任科研和实验室管理、协助处理团队日常事务等工作。具有环境科学或地球科学背景或工作经历者优先录用。 

 

五、待遇 

 

团队和学校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青年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副教授、讲师及科研助理的薪资和待遇按照广东工业大学相关规定执行。 

 

团队努力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优秀的创新文化与研究条件,为成员的成长提供丰富可能。 

 

以上岗位的工作地点均为广东工业大学校本部(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六、申请方式 

 

请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个人简历(含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教育和工作经历,论文、专利及其它著作清单,主要科研经历及成果简介)、博士学位证书、附件(发表的研究论文、奖励证书及其它可证明科研能力的材料等)及研究计划;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姓名+意向岗位 

 

简历通过筛选后,由本团队进行面试。面试通过后,青年教师应聘者将由学院和学校进行资格审核、审批、答辩和考察公示,通过后办理入职手续。博士后应聘者将由学校进行资格审核、审批,通过后办理入站手续。 

 

未尽事宜,请参考广东工业大学人事处网页或通过电话、电邮咨询: 

 

青年百人计划人才:https://hr.gdut.edu.cn/info/1064/3733.htm;关于人才管理办法等细节,请通过电话(+86-20-39322509)或邮件(rcb@gdut.edu.cn)咨询。 

 

博士后:https://rscbgb.gdut.edu.cn/info/1052/1002.htm 

 

本团队联系人:袁老师(yuanpeng@gdut.edu.cn;微信号:buzangpi)。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资源与环境团队

 

2022109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南科大环境学院郑春苗课题组招聘科研助理和博士后

地点:广东

一、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负责人为南科大环境学院郑春苗讲席教授,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及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可持续发展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地质环境专委会主任,《Sustainable Horizons》期刊共同主编、《Vadose Zone Journal》副主编。开发了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国际通用软件MT3DMT3DMS,在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使用获得。发表SCI论文330余篇、专著6部,SCI被引总数1.5万余次。曾获得多项国际水文地质与地下水科学界重要奖项,包括美国地下水协会颁发的M. King Hubbert奖和John Hem奖,美国地质学会颁发的O.E. Meinzer奖与Birdsall-Dreiss杰出讲席奖。 

 

二、 科研助理岗位(1名) 

 

岗位基本要求 

 

1. 取得国内外知名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自然地理、水文地质、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即将毕业;

 

2. 热衷科学研究、学风严正,有强烈的责任心,善于团队协作;

 

3. 具备较好的统计分析、计算机编程能力、遥感分析、英文写作与交流能力。 

 

岗位职责 

 

1. 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并撰写英文论文;

 

2. 辅助课题组日常工作及管理。 

 

岗位待遇 

 

1. 基本工资7000-8500/月以上,面议,每年12个月,另有1万余元/年的福利费(餐补、高温补贴、过节费等)。除此以外,学校购买五险一金。

 

2. 年终根据日常工作成绩发放1-5万元绩效奖金。

 

三、 博士后岗位(1-2名) 

 

岗位基本要求 

 

1.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

 

2. 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自然地理、水文地质、生态学等;

 

3. 具备较好的统计分析、数值模拟、遥感分析、英文写作与交流能力;

 

4.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岗位职责 

 

1. 协助课题组开展现有科研项目的研究;

 

2. 协助课题组申请国家及地方课题,并积极申报博后基金、青年基金;

 

3. 协助课题组指导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

 

4. 协助课题组建设和管理。

 

岗位待遇 

 

1. 博士后聘用期两年,年薪33万元起,含广东省生活补助15万元及深圳市生活补助6万元,并按深圳市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博士后福利费参照学校教职工标准发放。

 

2. 特别优秀候选人可以申请校长卓越博士后,年薪可达50万元以上。(含广东省及深圳市补助)。

 

3. 在站期间,可依托学校申请深圳市公租房,未依托学校使用深圳市公租房的博士后,可享受两年税前2800/月的住房补贴。

 

4. 拥有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境内外合作交流机会,博士后在站期间享受两年共计2.5万学术交流经费资助。

 

5. 课题组协助符合条件的博士后申请广东省海外青年博士后引进项目。即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不含境内,排名以上一年度泰晤士、USNEWSQS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为准)获得博士学位,在广东省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承诺在站2年以上的博士后,申请成功后省财政给予每名进站博士后资助60万元生活补贴(与广东省每年15万生活补助不同时享受,与深圳市每年6万元生活补助同时享受情况以深圳市规定为准);对获得本项目资助,出站后与广东省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或劳动合同,并承诺连续在粤工作3年以上的博士后,省财政给予每人40万元住房补贴。

 

6. 博士后出站选择留深从事科研工作,且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可以申请深圳市博士后留深来深科研资助。深圳市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科研资助,共资助3年(以深圳市最新申报要求为准)。

 

四、 应聘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下述材料发至 guozl@sustech.edu.cn 邮箱,以姓名+申请岗位为标题:

 

1. 个人简历(包含完整的学术论文列表);

 

2. 学位论文或已发表论文全文(如有);

 

3. 参与科研项目介绍,并阐述自己在项目中的职能与贡献(如有);

 

4. 1位推荐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任职单位、联系电话、email地址)。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三届中国同位素水文学论坛

重要信息 

 

大会时间:20221120-22 

 

大会地点:中国-武汉

 

会议注册:http://cstk.site/commitee1/public 

 

收录检索:SCIEI 

 

联系方式:

王全荣:15927169156,邮箱:wangqr@cug.edu.cn,微信与手机同号

 

肖紫怡:15927625906,邮箱:zy.xiao@cug.edu.cn,微信与手机同号

 

赵月春:13613443559,邮箱:yczhao@cug.edu.cn,微信与手机同号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八届青年地学论坛二号通知

重要信息:

 

大会时间:2022128-10 

 

大会地点:中国-武汉

 

会议官网:http://www.qndxlt.com/ 

 

联系方式:

 

会议服务,酒店预定,网站、注册系统服务:    

 

孙佳妮(15201086188scarlett@aconf.org

 

金钰壹(18271358859jinyuyi@wh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河海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云论坛诚邀

重要信息:

 

大会时间:2022111-2 

 

大会地点:中国-南京

 

会议官网:https://rsc.hhu.edu.cn/13451/list.htm 

 

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老师、陈老师、王老师

 

电话:+86-25-83786500

 

邮箱:rscrcb@hhu.edu.cn

 

直播地址:

clip_image002.jp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论文成果

--------------------------------

Effect of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n fracture strength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

 

作者信息:

Wang, Guohua, Xu, Shuopeng, Ma, Jiaying, Zhou, Xi

电子邮件地址: ghwang@lzu.edu.cn

文章地址:

Wang G, Xu S, Ma J, et al. Effect of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n fracture strength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22, 38(1): 1-1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n the fracture strength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film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impact experiments. The variations in the residual fracture stress as well as the residual fracture strain of the LDPE film after solid particle impact against the impact angle (alpha), impact velocity (v(p)) and impact duration (t) are analysed.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fracture stress and the fracture strain of the LDPE film decrease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impact duration, 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mpact velocity and impact angle. Furthermore, the fracture stress and the fracture strain of LDPE film decrease exponentially against the impact energy under the same particle impact angle condition, and the reductions of fracture stress and fracture strain increase quasi-linearly with the sine-squared impact angle under the same impact energy. The study proposes empirical models to predict the attenuation of the fracture stress and the fracture strain of LDPE films due to the finite particle impact energy.

[返回本期目录栏]

--------------------------------

A modifie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or concave granular materials based on energy-conserving contact model
 

作者信息:

Qiao, Ting, Li, Ji, Ji Shunying

电子邮件地址: jisy@dlut.edu.cn

文章地址:

Qiao T, Li J, Ji S. A modifie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or concave granular materials based on energy-conserving contact mode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2022: 10032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r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or irregularly shaped particles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granular materials.The general energy-conserving contact theory is used to establish a univers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suitable for particle contact of arbitrary shape.In this study,three dimentional (3D) modeling and scanning techniques are used to obtain a triangular mesh representation of the true particles containing typical concave particles.The contact volume-based energy-conserving model is used to realize the contact detection between irregularly shaped particles,and the contact force model is refined and modified to describe the contact under real conditions.The inelastic collision processes between the particles and boundaries are simulated to verify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ified contact force model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the multi-point contact mode.In addition,the packing process and the flow process of a large number of irregular particles are simulated with the modifie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of complex problem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ume 614, Part A, November 2022

Full Paper

A simple framework for calibrating hydraulic flood inundation models using Crowd-sourced water levels

An assimilated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climate on hydrological fluxes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assessment of wetting pattern for two-layered soil profiles in pulse drip irrigation: Designing a novel optimized bidirectional deep learning paradigm

Patterns of long-term variations of nitrate concentration – Stream discharge relationships for a drained agricultural watershed in Mid-western USA

Is the deuterium excess in precipitation a reliable tracer of moisture sources and water resources fate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New insights from Apuan Alps (Italy)

Coupling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of water-energy-food and povert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Hydrodynamic and water quality impacts of water transfer project on regulating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Dongzhang reservoir

Interactive impacts of atmospheric, soil, and vegetation conditions on land surface energy partitioning over a coastal wetland in Northern China

A first continuous and distributed satellite-based mapping of river discharge over the Amazon

Towards a non-intrusive method employing digital twin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mplex large wood accumulations in fluvial environments

Short-term rainfall forecasting using machine learning-based approaches of PSO-SVR, LSTM and CNN

Quantifying the sources of uncertainty for hydrological predictions with WRF-Hydro over the snow-covered region in the Upper Indus Basin, Pakistan

More frequent, long-lasting, extreme and postponed compound drought and hot events in eastern China

Conceptual Sim-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o evaluate the climate impact on reservoir operations

Employing machine learning to quantify long-term climatological and regulatory impacts on groundwater availability in intensively irrigated regions

Identific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arid lands using multi-sensor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Air-water interactions regulating water temperature of lakes: Direct observations (Agamon Hula, Israel) 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A structured framework to interpret hydro-climatic and water quality trends in Mediterranean climate zones

Elaborate simulations of floods in a karst trough valley basin with the simplified Karst-Liuxihe model

Vegetation greening intensified transpiration but constrained soil evapo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Influence of layout angles on river flow and local scour in grouped spur dikes field

In-situ fines migration and grains redistribution induced by mineral reactions – Implications for clogging during water injection in carbonate aquifers

Nitrous oxide concentration and flux in Min River Basin of southeast China: Effects of land use, stream order and water variables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in unsaturated dispersive soil considering soil salinity and density impacts: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bined study

Corrigendum to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emperature-induced variable source area runoff generation model” [J. Hydrol. 610 (2022) 127894]

Simulating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uring dryness/wetness periods based on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multiple timescales

Evaluation of change factor methods in downscaling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India

Real-time controlled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s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tormwater networks

Long-term trend of snow water equivalent in the Italian Alp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vol/472/suppl/C

Journal of Hydrolo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hydrology/vol/614/part/PA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advances-in-water-resources/vol/170/suppl/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research/vol/216/part/P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pollution/vol/315/suppl/C

Water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water-research/vol/226/suppl/C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0652/volumes-and-issues/22-5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447973/current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toc/energy/current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fluid-mechanics/latest-issue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limate Chang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7577799/current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395590/curren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