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力学文摘,第75期

发布时间:2022-12-23 访问量:2783

环境力学文摘,第75期,20221223

 

投稿信箱:huanjinglixue@hhu.edu.cnhuanjinglixue@163.com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Envi_mach/

订阅或退订邮箱:huanjinglixue@hhu.edu.cnhuanjinglixue@163.com 

本期编辑:刘青泉 孙洪广

      依托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

                 每月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湖泊中被忽略的无机还原态磷(IRP)的生态效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黄润秋:自然生态系统有价理念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有何保护意义?一起了解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JH:分布式水文模型追踪青藏高原东北部流域融雪水文过程

中科院地化所对汞在植被根中的来源、迁移及循环作用研究取得进展

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在微生物残体对森林土壤有机碳贡献方面取得进展

     人才招聘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22年博士人才招聘启事

南京林业大学诚聘海内外水杉学者和水杉英才

     学术会议

第二届应用力学与先进材料国际学术会议(ICAMAM 2023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第二轮)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研讨会:复杂流动与软物质界面力学国际研讨会

     论文成果

An implicit conformation tensor decoupling approach for viscoelastic flow simulation within the monolithic projection framework

Effect of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n fracture strength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

      学术期刊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219, February 2023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

 新闻报道
--------------------------------

湖泊中被忽略的无机还原态磷(IRP)的生态效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全面阐明湖泊磷循环过程并揭示其对生态系统影响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热点。由于传统认知和分析方法不足, 绝大多数研究均以正五价的磷酸盐(P+V)为基础, 忽略了磷化氢(P-III)、次亚磷酸盐(P+I)和亚磷酸盐(P+III)等无机还原态磷(简写“IRP”), 致使当前对湖泊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认识存在明显的缺失IRP在湖泊中广泛分布且沉积物被证实为IRP产生和释放的热点区域。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双重干扰下,许多湖泊正面临强烈的湖泊环境变异, 形成的强厌氧还原环境将加剧IRP的形成和释放。水体中蓄积的IRP可能对湖泊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潜在的危害,然而该研究尚未开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韩超等研究人员系统开展P+III/P+V暴露对优势水生植物苦草和藻类的适生性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 试验藻生长均被抑制,P+III无法作为有效磷源被藻直接吸收利用;且较高浓度P+III (0.01–0.7 mg/L) 会对藻类产生明显的毒性效应,而铜绿微囊藻和小环藻细胞破坏最为显著。这表明富营养化水体蓄积的IRP会加速藻类的死亡分解,在抑制蓝藻暴发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 通过苦草的根系和叶片P+III暴露模拟实验证实,P+III对苦草根系、叶片、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同样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较高P+III浓度诱导植物细胞产生显著的氧化应激效应,P+III对于叶片造成的损伤症状显著高于根系损伤。由此表明水中增加的P+III无法被苦草根系或叶片吸收利用,而且会对苦草生长和代谢产生毒害效应,在今后水生态风险评估中需要特别注意。

以上成果分别以Ignored effects of phosphite (P+III) on the growth responses of three typical algae speciesNew insights into the growth response of the macrophyte Vallisneria natans exposed to phosphite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期刊上面。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2102254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52883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黄润秋:自然生态系统有价理念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蒙特利尔1215日电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认识自然、管理自然,促进农食系统转型边会121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致辞时表示,在中国各地形成了一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推动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价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黄润秋指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威胁的形势还在持续恶化。这其中,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表示,中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积极响应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倡议,不断推进TEEB主流化。同时,广泛开展地方实践,凝聚国际协作合力。

黄润秋表示,期待TEEB行动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使社会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更友好,也期望TEEB行动作为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贡献新智慧、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方案。

此次会议由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欧盟联合主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资本联盟承办。这一会议旨在推动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相关决策过程,促进可持续农业和粮食系统转型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荷兰农业、自然及食品品质部自然与氮政策部长克里斯蒂安·范德沃尔,欧盟委员会环境总署绿色外交与多边主义部门主管阿斯特丽德·施梅克,联合国环境署生物多样性和土地部门主管多琳·罗宾逊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通过视频方式致辞。来自世界多地的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代表通过线下及线上形式参会。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是一项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主导的全球倡议,于2007年在G8+5波茨坦环境部长会议上启动,重点是让自然的价值可见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有何保护意义?一起了解

作者:宋海蕊 王晨 公海泉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2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正式开幕,简称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此次会议中,将签署“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框架围绕《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目标进行制定,除了提出2030年阶段性目标和2050年长期目标之外,还有20多项小的行动目标,涵盖生态系统保护、土地利用、减少污染、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与生物多样性最密切的因素。

中方敦促各方凝聚共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描绘新蓝图。

究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它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本身又意味着什么?

详细了解↓↓↓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既包括了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包括它们的全部基因,还包括它们所处的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它们越丰富、越多样,地球就越生机盎然。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菜市场买菜,我们看到的花样繁多的蔬菜水果,琳琅满目的动物制品,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即便同一种蔬菜,不同品种之间也会有味道、口感等多种差别。多样的生物意味着更多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最浅显的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和地球还有更深远的影响。

森林草原、江河湖海、湿地沙漠等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地球提供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固碳、调节气候等功能。更不为人所知的是,每一个物种丰富多样的遗传基因,成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宝库。

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那么重要?

用一组数据来了解一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多重要。

50%全球有一半的GDP产出都与生物多样性有关。

30亿全球近40%人口的生计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

70%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约7成来源于动植物。

遗憾的是,当我们还没有了解到全球生物的全貌时,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就在快速消失。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的活动使得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百倍以上。从1970年到2016年间,世界自然基金会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生物多样性好像一副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人类也是这个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分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森林:陆地上90%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仅仅增加物种的种群数量是不够的,人类更应该做的是深入了解掌握物种的特性,保护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森林、湿地和海洋被称作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先了解一下森林,你知道吗?陆地上90%的生物都生活在森林中,它是陆地上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

目前,全球的森林面积大概是40亿公顷,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左右,别看面积不算大,它却是陆地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起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固碳等功能。可以说,一旦森林生态受到破坏,地球上的生物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堪称王者。别看它只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7%,却集中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物种,世界80%的昆虫、90%的灵长类动物,都把热带雨林作为自己的家园,还有很多生物,人类至今都没有真正了解。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森林生态的保护和修复。通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超过1万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8%。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了有效保护。

大熊猫:从濒危到易危 物种保护的中国范例

大熊猫,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标志性物种,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得益于几十年来的生态修复与科学保护,一度曾经濒危,甚至遭到野外种群灭绝风险的大熊猫,如今无论是圈养还是野外种群数量都得到恢复性增长,栖息地生态保护也进入国家公园时代。

在成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每年7—9月繁育季都会出生一批熊猫幼崽。

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的机构,熊猫基地从上个世纪就开展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以80年代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通过人工和自然繁育,将种群数量扩大到222只,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迁地保护种群。

而在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几十年来,保护和繁育技术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圈养大熊猫330余只。每年元旦前后的年度大熊猫幼崽集体亮相,更是牵动全球亿万人瞩目。

在更广阔的野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持续的保护修复。

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第一批五大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名列其中。公园占地2.7万平方公里,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岷山、邛崃山、秦岭等五大山系。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 崔书红: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它将过去73个分散的孤立的自然保护区和13个个体大熊猫种群连成了一片,也就是说把过去孤岛变成了整片的保护,把过去的生殖隔离障碍取消了,对大熊猫的走亲访友,对大熊猫的生殖繁衍,对大熊猫种群的保护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公园建成后,通过开展生态廊道建设、植被恢复和科学监测保护,不仅旗舰物种大熊猫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公园内8000多种动植物也得到协同保护,雪豹、羚牛、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频频在野外巡护中被发现。

极小种群物种保护 德保苏铁重焕生机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德保苏铁,最早出现于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被誉为植物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和大熊猫一样,它也曾一度濒于灭绝,是广西南宁植物园开展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作,让这个珍贵物种重新焕发了生机。

苏铁,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神奇植物。在广西植物园青秀山苏铁园高大粗壮的铁树群里,有一种苏铁身形修长,它就是德保苏铁。

南宁植物园高级工程师 李德祥:它的叶片跟别的苏铁不一样,这个地方我们叫作三回羽状多裂,它这种叶子比别的苏铁保留了更多原始苏铁的特征。

专家告诉记者,德保苏铁的发现地为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并因此得名,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德保苏铁在野外的数量非常少,成年植株可能都不到500株,属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我们在自然界里面,如果某一个物种灭绝了,可能跟它生死攸关的一些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就可能有10种以上就会紧跟着要灭绝,所以我们要保留这个物种的基因,就需要去做一些保护工作。把德保苏铁保护好了,才能够保护好和它相关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才能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专家说,不少极小种群植物在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就是在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从南宁植物园建立苏铁园开始,科研人员就针对德保苏铁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引种工作。将散落在一些苗圃、市场的德保苏铁收集到青秀山,进行迁地保育,形成了一整套苏铁植物规模化扩大繁育的模式。

南宁植物园(青秀山)植物研究中心助理科研员 许恬:早期我们的德保苏铁只有370多株,后来我们通过人工授粉还有人工播种的形式,数量在不断地扩大,目前我们累积用种子繁育的量已经有9700多株,而且每年的数量都还在不断地提升。

寻找巨树:科考发现中国最高树木

在中国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上,也有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前不久,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牵头组织的联合科考队,走进这片原始森林,采用攀树直接测量法并结合无人机辅助调查,测得其中一棵云南黄果冷杉高度为83.4米,这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高树木。这一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孕育了这棵巨树的原始森林就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的上察隅镇,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平均海拔2800米,气候温润、植被繁茂。

中国巨树科考队对这棵云南黄果冷杉进行了人工攀树测量和区域调查,并结合无人机辅助测量,测得这棵巨树树高83.4米,相当于28层楼高,胸径207厘米,需要6个成年人手牵手才能合围,树龄380岁上下,仍处于健康生长阶段。

科考队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 王孜:目前世界上巨树分布区域,包括了北美西海岸、澳洲东部(沿海)以及东南亚区域(婆罗洲东北部),这是三大高树分布中心。显然我们中国藏东南区域它存在不丹松、台湾杉(秃杉)以及大黄果冷杉(等高树),已经成为世界高树分布的第四大主要集中区域。

巨树云南黄果冷杉20米以下的树干,处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生活着西藏剑蕨、倒挂铁角蕨等蕨类植物。

20米到40米之间,有大量藤本植物,如紫花络石、三叶地锦、尼泊尔常春藤和狭叶崖爬藤,它们的果实可以吸引鸟类的注意,被取食和散布到更远的地方。

科考队员 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工程师 钟鑫: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了将近40米的高度,凑近可以看到像那一丛兰草的叶子,那个是我们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虎头兰,在它旁边还有一棵华山松的小苗。

科考队员发现巨树身上有50余种攀爬其上的高等植物,包括多种附生植物、蕨类植物、藤本植物等,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中花园

60米以上的树干,处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主要植物是地衣、蔓藓和少量的松柏钝果寄生。

一棵巨树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也是一部记录自然历史演进的宝藏书,对于研究区域生物群落演化和生态适应有着重要的价值。

科考队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 王孜:针对藏东南区域环境多变、环境比较敏感的特质,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潜在的高树的物种,进行一个深入的群落学研究以及它的功能性状研究。为未来这些高树的繁育以及扩大,提供技术以及科学理论的一个支持。

热带雨林寄生花:与濒危植物再结今生缘

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西双版纳雨林,曾经以为消失灭绝的植物——寄生花,在最近几年被意外地重新发现。每年1012月是寄生花的花季,今年的花季,护林员发现了大片寄生花野外种群。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新寨村护林员 郎海:我叫郎海,我是我们大卡村的护林员。这个寄生花在我们大山里面,(发现)当时正在开花,那个花开得满地都是红红的,我不敢去碰,不敢去摸,怕有毒。

寄生花虽然是植物,但无叶无根无枝条,只有需要繁殖的时候,才开出惊艳硕大的血红色花朵。大约在每年1012月开放,花期两周,其他时间,踪影难觅。它曾在中国的记录里消失了长达30年,以为已经绝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 赵江波:我们植物园有科学家在勐远仙境,基诺山和望天树都观察过(零星的)。大卡新寨的这个寄生花的种群,很有可能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大的。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5000多种热带动植物云集的生态宝藏。神秘的热带雨林寄生花,是热带典型物种大花草科在中国唯一一个物种。一度消失的寄生花从零星到大片被重新发现,对科学家研究这类稀有物种和热带雨林综合生态系统构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 赵江波:它是在这种崖爬藤属的植物根部寄生,所有养分都是来自寄主。(但是)有很多地方都有这个崖爬藤属的植物,(却)不一定有寄生花。因为寄生花它的这个寄生机制,对科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因为不清楚寄生花的寄生机制,科学家至今都没有得到人工繁育的寄生花后代。大卡新寨的这次大规模种群发现,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 赵江波:我们就跟郎海说,让郎海把这里保护起来,为自然爱好者提供有偿服务,带他们来这里观察,通过这种方式,一是保护这个寄生花的资源,第二能支持社区发展。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新寨村护林员 郎海:这个花一般开是四五天左右,最长四五天它就会变黑。我们把(花)粉抹下来,涂到雌花这里。成功的话,明年6月份就可以看得到结果。我必须把人工授粉做出来,因为科研人员托付给我,我一定要办到这个事情,必须爱护好必须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总台央视记者 宋海蕊 王晨 公海泉 黄珊 杨洋 李永辉 廖汨 刘畅 莫祥龙 杨祉禛 甘肃台 安徽台 四川台 广西台 河南台 山东台)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作者:颉满斌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12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南亚黑碳气溶胶通过改变南亚季风水汽输送,进而间接影响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该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杨俊华介绍,南亚黑碳气溶胶导致中高层大气增温,增加了南北气温梯度,增强了南亚区域的对流活动,使得水汽在南亚当地辐合;同时,黑碳可以增加大气中的云凝结核数量。黑碳气溶胶引起的这些气象条件变化,使得更多水汽在南亚当地形成降水,从而传输到青藏高原的水汽减少,导致高原中部和南部季风期降水减少,特别是高原南部减少显著,降水的减少进一步带来冰川的物质补给减少。

研究表明,在2007年至2016年间,减少的物质补给占青藏高原平均冰川物质亏损的11.0%,而在高原南部达到22.1%杨俊华说。

黑碳气溶胶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吸光性,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大气升温气候强迫因子。黑碳沉降到雪冰中会导致雪冰表面反照率降低,从而加速冰川和积雪的消融,进而改变区域的水文过程以及水资源变化。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数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资源变化事关十亿人口的用水安全。

青藏高原毗邻的南亚地区是目前全球黑碳高排放区之一,模式与地球化学证据均显示,南亚黑碳气溶胶能够跨越喜马拉雅山脉输送到青藏高原内陆地区,南亚排放源对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的贡献达到60%以上,并主要影响高原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同时,对冰川和积雪的观测与模拟研究发现,黑碳气溶胶对青藏高原雪表反照率降低的贡献平均约为20%,导致高原冰川消融增加约20%,并使得积雪期减少3—4天。

由此,南亚黑碳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即跨境传输和沉降导致的高原冰川加速消融为直接效应;而减少高原夏季降水量,即降低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量,进而使得冰川物质亏损量增大为间接效应。南亚黑碳气溶胶直接和间接效应的共同作用,加速了以冰川为主体的亚洲水塔水资源损失。

[返回本期目录栏]

--------------------------------

JH:分布式水文模型追踪青藏高原东北部流域融雪水文过程

来源: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山区积雪是全球水循环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其特殊的物理特性对土壤冻融循环、流域水文过程、植被物候、农田灌溉和水力发电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天然的固体水库,积雪是中高纬度地带和高海拔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约1/6人口提供日常饮水。然而,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积雪覆盖面积及其累积和消融动态过程发生显著改变。因此,准确量化积雪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应对气候变化潜在风险、加强当地水资源管理的必要前提。鉴于现有的水文模型大多不含有水源路径追踪算法,即缺少了从产流至流域出口处的输送路径,仅能根据模型模拟的降雪量、融雪量、降水量和径流量等指标间接估算融雪的径流贡献,无法反映融雪在每个水文环节中的参与程度。此外,变暖背景下积雪变化和水库调节对流域水资源的协同效应研究尚存在空白。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兰措研究员等通过在基于物理过程的高分辨率分布式水文模型DHSVM (Distributed Hydrology Soil Vegetation Model) 中,耦合融雪路径追踪算法和水库调节模块,结合野外监测、积雪遥感资料、水库运行数据和气象水文站点数据,从径流、积雪覆盖率、水库变量、土壤含水量等方面检验模型的模拟效果,揭示并预估了青海祁连山南坡北川河流域的积雪动态变化及其水文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11965年至2019年间,北川河流域积雪覆盖率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均显著下降;相较降水和风速,气温是影响积雪覆盖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2)年尺度上,积雪对土壤水和径流的贡献率也呈显著下降趋势,深层土壤水和下游河道径流的下降速率相对较缓。月尺度上,深层土壤水的融雪贡献率变化幅度较窄,其峰值的出现时间晚于浅层土壤融雪贡献率;河道径流的融雪贡献率在年内呈双峰型分布。3)水库调节虽然对月径流量起到明显的削峰填谷作用,但对下游径流的融雪贡献率影响较小(<2%)4)随着积雪的雪深持续下降,未来流域出口处年径流量将减少8%左右,特别是春季径流量的下降显著,需要关注。现有的水库调节无法缓解这种下降趋势,亟需制定新的方案应对水资源短缺风险。

作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往研究常用的间接指数法忽视了融雪在下渗和蒸散发等过程中的损失,往往高估了径流的融雪贡献率。入射辐射,尤其是入射长波辐射,是积雪累积消融过程的关键驱动,建议未来加强对高海拔地区入射辐射的观测。

上述研究结果以“Tracking snowmelt during hydrological surface processes using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in a mesoscale basin on the 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在水文学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我所兰措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203)、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602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067)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2.128796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科院地化所对汞在植被根中的来源、迁移及循环作用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植被是联结大气圈与土壤圈的关键纽带,在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植被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汞循环研究的重点与前沿方向之一,先后经历了基于总汞含量分析阶段、汞形态分析的研究阶段与近十多年来汞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应用下的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对于植被根的汞来源与迁移转化规律的认识十分欠缺。目前对全球森林植被根中汞库年增加量的估算误差很大,从21003200 /年不等。造成上述估算误差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前多数的研究只是简单测定浅层土壤混合根的汞含量,而事实上根系不同分级及不同土壤深度的根汞含量差异很大;二是,当前文献中根汞含量数据集的异质性过大,且代表性不够,主要集中在中国、北美与欧洲的温带与北方森林系统,而根生物量较大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数据较为匮乏。早期的研究认为根中汞来自于土壤溶液汞,然而最近有研究认为根中汞可能有较高比例是来自叶片吸收并转运的汞,并估算有高达 300 /年大气Hg0贮存在根中。然而,由于植被根的储库、来源及其迁移分配机制不清,上述评估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领导的汞的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团队,以云南山哀牢山亚热带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优势树种树根剖面的汞生物地球指纹特征刻画,运用天然汞稳定同位素解析了根中汞的来源及迁移。研究表明:(1)细根、中根、粗根中汞的浓度异质性较大,其中细跟汞含量最高,汞库主要分布在1.5米深以内的土壤剖面;(2)根中汞主要来自于土壤溶液二价汞的吸收,地上木质部迁移而来的汞贡献较少,哀牢山森林根不是大气汞的重要汇;(3)根吸收的汞在纵向的迁移转运能力很弱,基本很难传输到地上木质部。本研究对完善森林大气汞汇评估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研究团队运用汞同位素对青藏高原永冻土区域植被汞的来源及迁移进行了系统阐释。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及怒江源永冻土区植被叶片中汞的同位素特征显著异常,完全不同于季节冻土、低海拔区域及北极苔原区域植被叶片中显著偏负的汞odd-MIF(奇数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特征;青藏高原植被叶片汞的 odd-MIF随着海拔升高,沿着季节性冻土至永冻土区域逐渐偏正。进一步综合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高海拔永冻区,由于纯净的大气环境,大气二价汞odd-MIF特征显著偏正于全球一般的偏远地区的特征,加之高海拔区域较低的植物生产力,即使少量的大气二价汞沉降输入也使得土壤汞的odd-MIF呈现正值;高海拔永冻土环境,促使植被根的生长及根吸收转运土壤营养物质的能力,进而使得高海拔永冻区域植被中的汞主要来自于根对土壤汞的吸收,而不是目前在低海拔地区发现的植被叶片汞主要来自于大气零价汞的吸收途径。本研究对认识我国青藏高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启示意义,即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生境能造就植被汞独特的循环方式,简单套用低海拔区域汞循环的理论可能会对青藏高原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评估带来较大的误差。

上述研究成果分布发表在环境科学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297014200730742122053)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XDA2004050201)的资助。

论文信息1Wei Yuan, Xun Wang, Che-Jen Lin, Fei Wu, Kang Luo, Hui Zhang, Zhiyun Lu, and Xinbin Feng; Mercury Uptake,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Roots of Subtropical Forest: Implications of Global Mercury Budge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2 56 (19), 14154-14165

论文链接1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2c04217

论文信息2Wang, X., Yuan, W., Lin, CJ. et al. Root uptake dominates mercury accumulation in permafrost plant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Commun Earth Environ 3, 28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2-00619-y

论文链接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2-00619-y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在微生物残体对森林土壤有机碳贡献方面取得进展

来源:中科院沈阳生态所

土壤微生物残体是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反复积累形成的难分解有机物,被认为它也是土壤有机碳库,尤其是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土壤有机碳固存和维持森林碳汇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土壤细菌残体和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背后驱动机制尚不明确。

鉴于此,沈阳生态所人工林生态组王清奎研究员团队以中国东部28个典型森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微生物残体及其组分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和关键控制因素。结果发现,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30.0%)高于细菌残体(15.5%)。细菌残体和总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随纬度升高而降低,且北方森林的细菌(9.7%)、真菌(21.1%)和总微生物残体(30.8%)对土壤有机碳贡献均低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Piecewise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年均温是调控细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有机碳和碳氮比是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水平空间分布格局的直接驱动因子。本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残体是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且细菌和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呈现不同的纬度模式,在后续碳循环模型中应当考虑土壤微生物残体的重要贡献。

上述研究成果以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carbon availability respectively controlled the contributions of bacterial and fungal residues to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opsoil across Chinas forests为题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上。在读博士生赵学超为第一作者,王清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31830015)和面上项目(32171752)的支持。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才招聘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22年博士人才招聘启事

地点:陕西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立足黄土高原,致力于从气候环境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角,开展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变化的过程、机制、趋势与社会可持续性研究。现有五个研究室、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两个国家级野外台站、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环境变化领域重要研究基地。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七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是我国地学领域2个获此殊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样品库储存了在不同地理单元开展的环境科学钻探岩心2万余米,可为开展过去-现在-将来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所被科技部认定为创新人才示范基地,被誉为我国地球环境科学领域人才成长的摇篮。多年来研究所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的人才发展策略,先后培养三位院士、16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所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来所工作,两度推荐并获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拥有三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地球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为落实四个率先两加快一努力的重要指示,促进国际一流大陆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现面向国内外诚聘青年人才。 

 

一、招聘类别: 

 

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 

 

二、岗位职责: 

 

1.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独立的研究能力; 

 

2. 正确把握学科动态和学科发展方向,参与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课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 

 

3.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 

 

三、基本条件: 

 

1. 热爱祖国,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科研工作,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认同我院和我所的创新发展理念;身体健康; 

 

2. 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三年内,一般不超过35周岁(以应聘当年报名日为准计算),应届毕业生优先; 

 

3. 从事地球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学科研究,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发展潜质。 

 

四、岗位需求: 

 

详见附件1特别研究助理岗位按需更新,招聘长期有效。 

 

五、应聘流程: 

 

1. 报名:符合应聘条件者均可报名,报名时请填写应聘申请表和信息简表(见附件2.3),并与学历学位证扫描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首页复印件;能够证明本人能力和水平的其他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主持项目、出版专著、授权专利和奖励等)一并压缩打包,压缩包名称修改为:[姓名][学校][应聘类别][应聘岗位],例如张三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助理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发送电子邮件至zhaopin@ieecas.cn,邮件(主题)名与压缩包名称一致。 

 

2. 初审:研究所人事教育处组织进行资格审查,并电话或Email通知资审合格者参加竞聘答辩,资格审查未通过者,不再另行告知。 

 

3. 答辩评审:研究所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答辩评审,竞聘人准备PPT报告(5-10分钟),内容包括个人简历、工作能力的介绍、目前所从事/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今后工作设想四个方面。由评审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荐拟聘人选。 

 

4. 体检:研究所组织体检。 

 

5. 公示及聘用:体检合格且经所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公示无异议后,研究所进行聘用,签订合同。 

 

六、福利待遇: 

 

1. 不低于研究所副高三级专业技术岗位薪酬水平,优秀者年薪最高可达40-50万元。根据相关管理办法,优秀的特别研究助理可推荐纳入院级人才计划。 

 

2. 享受五险一金、公派留学、带薪休假、工会福利、健康体检等福利待遇。 

 

3. 研究所协助入选者办理西安市人才认定和相关福利补贴。 

 

七、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翔路97 

 

网址:www.ieecas.cn 

 

联系人:李杨 

 

电话:029-61180997 

 

E-mailzhaopin@ieecas.cn 

 

附件1:特别研究助理岗位需求

 

附件2:应聘申请表-特别研究助理 

 

附件3:信息简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南京林业大学诚聘海内外水杉学者和水杉英才

地点:江苏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作为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理、工、农、文、管、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现设有21个学院(部),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和生物与生物化学7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林业工程1个国家一流学科,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含培育),6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含培育)。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林业工程、林学)、一个“A-”(风景园林学)的好成绩,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 

 

为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逐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对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并为其搭建施展才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学校,共创南京林业大学美好明天! 

 

一、招聘对象及待遇 

 

(一)招聘对象 

 

1.水杉学者 

 

A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任职的国际知名学者,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顶尖人才。 

 

B类: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著名大学教授,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领军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C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入选者、海外著名大学副教授,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杰出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D类:省级重点(品牌)人才工程入选者、海外著名大学助理教授,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拔尖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2.水杉英才 

 

E类:具有博士学位,年龄45岁以下,教授,或经同行专家评审达到教授相当水平的人才(人文社科类年龄可放宽至50岁)。主持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2,二等奖排名第1),或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前2,一等奖排名第1),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篇及以上,其中至少发表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2篇或顶级期刊论文1篇。教学、科研代表性成果突出者或紧缺专业人才可适当降低对论文篇数的要求。 

 

F类: 

 

(1)具有博士学位,年龄40岁以下,副教授。主持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篇及以上,其中至少发表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2篇。 

 

(2)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学术机构博士学位获得者或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以上,年龄35岁以下,经同行专家评审达到副教授相当水平的人才。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篇及以上,其中至少发表国内外顶级期刊和权威期刊论文各1篇。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同时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篇及以上,其中至少发表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2篇。 

 

教学、科研代表性成果突出者或紧缺专业人才可适当降低对论文篇数的要求。 

 

G

 

讲师水平人才应聘条件请参照学校人事处网页发布的教学科研岗公开招聘公告(网址:https://renshi.njfu.edu.cn/)。 

 

 

(二)待遇 

 

1.水杉学者 

 

"水杉学者"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税前),在安家费和购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办公条件、过渡房、研究生和博士后招收指标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A类:年薪不低于110万元,提供丰厚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学校根据学科发展规划,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全力保障人才在校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具体要求和待遇面议。 

 

B类:年薪不低于90万元,发放安家费30万元、购房补贴150—25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类300—5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100—200万元。提供必要的科研和办公条件,并根据需要配备科研助手。 

 

C类:年薪不低于65万元,发放安家费20万元、购房补贴100—15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类100—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50—100万元。提供必要的科研和办公条件。 

 

D类:年薪不低于30万元,发放安家费20万元、购房补贴60—8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类80—1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40—50万元。提供必要的科研和办公条件。 

 

2.水杉英才 

 

聘期内按国家及相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岗位的工资、福利和生活待遇,并给予相应的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周转住房等支持。 

 

E类:发放安家费10万元、购房补贴50—10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类40—5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20—30万元。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问题。 

 

F类:发放安家费10万元、购房补贴30—5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类20—3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10—15万元。 

 

G类:享受购房补贴10—30万元;学校根据申报的项目提供科研启动费,自然科学类5—10万元,人文社科类2—5万元。 

 

3.全职外籍人士应聘相应层次人才,按照聘期制方式聘用,享受年薪制待遇(年薪含医疗、工伤、养老、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个人自付部分,不含配偶及子女保险)。学校根据聘期长短,提供相应的年薪和科研启动经费,具体待遇面议。 

 

 

二、招聘学科及联系方式 

 

1. F类及以上: 

 

林学院 

 

学科(专业):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森林保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果树学和茶学)、草学。 

 

联系人:姜姜; 

 

箱:jiangjiang@njfu.edu.cn; 

 

联系电话:86-25-8542729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林业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木结构工程)、建筑学(建筑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或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新能源或能源与动力方向)。 

 

联系人:梅长彤; 

 

箱:mei@njfu.edu.cn  

 

联系电话:86-25-85427742  

 

化学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生物制药)、林业工程(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生物质能源科学与技术)、生物学(生物化学、合成生物学)、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全合成)。 

 

联系人:徐勇; 

 

箱:xuyong@njfu.edu.cn 

 

联系电话:86-25-85427649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联系人:马晨波; 

 

箱:machenbo@njfu.edu.cn 

 

联系电话:86-25-85427778 

 

土木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林业工程(森林工程、林区道路工程、土木工程与环境)、土木工程、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测绘科学与技术。 

 

联系人:魏洋; 

 

箱:wy78@njfu.edu.cn 

 

联系电话:86-25-85427768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博士。 

 

联系人:蒋玲; 

 

箱:jiangling@njfu.edu.cn 

 

联系电话:86-25-85427692 

 

生物与环境学院 

 

学科(专业):生态学、生物学(含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环境科学与工程。 

 

联系人:毛岭峰; 

 

箱:maolingfeng2008@163.com 

 

联系电话:86-25-8542708613913962937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政治学、法学。 

 

联系人:孙建华; 

 

箱:1419947132@qq.com  

 

联系电话:15951920166 

 

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学科(专业):土木工程(偏力学、振动控制方向)、力学(工程力学、强度理论方向、实验力学方向)、林业工程(土木与力学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仿真技术方向、人工智能方向)、机械工程(控制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实验技术方向)、复合材料(微观测试与制造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胶黏剂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微波方向)。 

 

联系人:周爱萍; 

 

箱:zaping2007@163.com 

 

联系电话:13305171989 

 

2.G类:应聘条件请参照学校人事处网页发布的教学科研岗公开招聘公告(网址:https://renshi.njfu.edu.cn/)。 

 

三、应聘材料 

 

应聘人员须提供如下材料: 

 

1、个人主要简历; 

 

2、学历、学位证书及现任职证明; 

 

3、近五年代表性学术论文、论著、专利等科研成果目录;被SCIEI等收录检索证明; 

 

4、科研项目证明,获奖证明; 

 

5、应聘后工作设想和目标; 

 

6、其他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 

 

四、报名时间 

 

20231—202312 

 

五、人事处联系方式 

 

1.F类及以上师资: 

 

联系人:钱老师,电话:86-25-85427420,邮箱:grb@njfu.edu.cn  

 

2.G类师资: 

 

联系人:祝老师,电话:86-25-85427294,邮箱:rs@njfu.edu.cn ; 

 

3.全职外籍专任教师: 

 

联系人:季老师,电话:86-25-85428356,邮箱:jxx@njfu.edu.cn  

 

通过电子邮件投递时,除发给所在学院指定的邮箱外,需同时抄送给校人事处指定邮箱。 

 

通讯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 

 

邮政编码: 210037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二届应用力学与先进材料国际学术会议(ICAMAM 2023

重要信息 

 

大会官网:http://www.icamam.com 

 

大会时间:202316-8

 

大会地点:中国长沙

  

联系方式:

 

邵老师

 

E-mail:  icamam_conf@163.com

 

Tel: +86-18028622473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第二轮)

 

重要信息:

 

大会官网: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4788319727054848.html 

 

大会时间:202317-8

 

举办方式:线上

  

联系方式:

 

大连理工大学:张维声,Email: weishengzhang@dlut.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研讨会:复杂流动与软物质界面力学国际研讨会

重要信息:

 

大会时间:20236

 

大会地点:中国-北京

 

会议官网:https://www.cstam.org.cn/getAcaEventById/2186

 

联系方式:

 

裴苏唤

 

联系电话:13089409213


电子邮箱:peisuhuan@pk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论文成果

--------------------------------

An implicit conformation tensor decoupling approach for viscoelastic flow simulation within the monolithic projection framework

 

作者信息:

Li, Yansong, Huang, Weixi, Xu, Chunxiao, Zhao, Lihao

电子邮件地址: zhaolihao@mail.tsinghua.edu.cn

文章地址:

Li Y, Huang W, Xu C, et al. An implicit conformation tensor decoupling approach for viscoelastic flow simulation within the monolithic projection framework.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2022, 468: 111497.

ABSTRACT: 

The highly nonlinear nature of the system governing equations makes it difficult to simulate viscoelastic flows efficiently. In this paper, an implicit decoupling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the viscoelastic flow simulation with a monolithic projection method. The decoupling approach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approximate block factorization at the matrix level, 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to the Newtonian flow simulations. In our work, we extend this approach to decouple the pressure, conformation tensor and velocity from the viscoelastic flow system sequentially. Firstly, the pressure-conformation tensorvelocity decoupling is realized by a two-step approximate factorization. By combining the conformation tensor and velocity together at the first-step factorization, the original efficient pressure Poisson solver for the Newtonian flow simulation can be directly adopted in the present framework for non-Newtonian flow simulation. Secondly, the conformation tensor components are further decoupl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present componentdecoupling approach. Then all quantities, including pressure, conformation tensor and velocity, can be resolved without iteration. Additionally, the accuracy corrector is proposed to access the prior scheme limiter-estimation problem introduced by the implicit highresolution scheme. We numerically demonstrate that all quantities preserve the secondorder accuracy in time and space as expected by the theoretical splitting errors. Finally,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canonical benchmark flow examples are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present solver, including laminar flow, turbulent drag-reducing flow and the rotation of a spherical particle immersed in a sheared viscoelastic fluid.

[返回本期目录栏]

--------------------------------

Effect of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n fracture strength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
 

作者信息:

Wang, Guohua, Xu, Shuopeng, Ma, Jiaying, Zhou, Xi

电子邮件地址: ghwang@lzu.edu.cn

文章地址:

Wang G, Xu S, Ma J, et al. Effect of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n fracture strength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22, 38(1): 1-1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n the fracture strength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film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impact experiments. The variations in the residual fracture stress as well as the residual fracture strain of the LDPE film after solid particle impact against the impact angle (alpha), impact velocity (v(p)) and impact duration (t) are analysed.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fracture stress and the fracture strain of the LDPE film decrease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impact duration, 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mpact velocity and impact angle. Furthermore, the fracture stress and the fracture strain of LDPE film decrease exponentially against the impact energy under the same particle impact angle condition, and the reductions of fracture stress and fracture strain increase quasi-linearly with the sine-squared impact angle under the same impact energy. The study proposes empirical models to predict the attenuation of the fracture stress and the fracture strain of LDPE films due to the finite particle impact energy.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219, February 2023

 

Full Paper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maternal PFAS exposure on SARS-CoV-2 IgG antibody levels during pregnancy

Effects of early exposure to phthalate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visual behavior at 24 months

Arsenic may be a carcinogenic determinant of a subset of gallbladder cancer: A pilot study

Changes in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milk over the course of lactation: A study in Ronneby mother-child cohort

Association between prenatal metals exposure and blood pressure in 5–6 years children: A birth cohort study

Utilisation of persistent chemical pollutant incorporating with nanoparticles to modify the properties of geopolymer and cement concrete

Progressive yield of nickel cobaltite nanocubes for visible light utilization and degrading activities of methyl orange dye pollutant

Nanovesicle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synthesis from the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from soil

Electrochemical monitoring of 4-chlorophenol as a water pollutant via carbon paste electrode amplified with Fe3O4 incorporated cellulose nanofibers (CNF)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hage communities colonizing microplastic biofilms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with sine cosine algorithm 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Investigat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5-m soil profiles in farmland and typical woodland o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Modelling toluene sorption in ionic liquid/metal 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 materials

Carbonized polyaniline-activated peracetic acid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for organic removal: Efficiency and mechanisms

Bacillus subtilis reduces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of animal sludge in vermicomposting by improving heat stress tolerance of Eisenia foetida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adjustment

Evaluation of a graphitic porous carbon modified with iron oxides for atrazin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in water by adsorption

Highly efficient screening and optimal combination of functional isolates for bioremediation of hydrocarbon-polluted soil

H2 generation from steam gasification of swine manure over nickel-loaded perovskite oxides catalysts

Preparation of N-doped cellulose-based hydrothermal carbon using a two-step hydrothermal induction assembly method for the efficient removal of Cr(VI) from wastewater

Decoding the PLFA profiling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municipal solid wastes

Catalytic removal of 2-butanone with ozone over porous spent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catalyst

Adsorption behavior of hierarchical porous biochar from shrimp shell for tris(2-chloroethyl) phosphate (TCEP): Sorption experiments and DFT calculation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vol/475/suppl/C

Journal of Hydrolo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hydrology/vol/617/part/PB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advances-in-water-resources/vol/171/suppl/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research/vol/219/suppl/C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pollution/vol/318/suppl/C

Water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water-research/vol/229/suppl/C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0652/volumes-and-issues/22-6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447973/current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toc/energy/current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fluid-mechanics/latest-issue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limate Chang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7577799/current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395590/curren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