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力学文摘”,第77期

发布时间:2023-02-19 访问量:2785

环境力学文摘,第77期,2023219

 

投稿信箱:huanjinglixue@hhu.edu.cnhuanjinglixue@163.com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Envi_mach/

订阅或退订邮箱:huanjinglixue@hhu.edu.cnhuanjinglixue@163.com 

本期编辑:刘青泉 孙洪广

      依托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

                 每月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生态环境部: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黄河之肾甘肃玛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国际最新研究:复杂冰-洋交互对南极思韦茨冰川未来走向至为关键

助力双碳,人才缺口这么补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土耳其地震群诱发滑坡易发区主要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分布

研究揭示二次有机气溶胶爆发式增长的主因

气候临界点间的多米诺效应:亚马孙雨林被毁致青藏高原升温

     人才招聘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诚聘英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23年度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

     学术会议

2023年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轮)

第十三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第六届全国流固耦合与非定常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第二轮)

     论文成果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a floating ice sheet to a moving load

Non-Fickian transport of sodium chloride in inter-river land: experiment validation and fractional derivative modeling

      学术期刊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224, May 2023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

 新闻报道
--------------------------------

生态环境部: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作者:蒋晓平 韩文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17日结束。生态环境部表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十年来,我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57%。地级及以上城市202020212022连续三年PM2.5浓度值全都降到世卫组织所确定的35微克/立方米第一阶段过渡值以下,我国已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2022年,北京PM2.5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创近十年最低;河北省所有城市已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后十行列。

全国地表水I—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了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类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

2023蓝天保卫战怎么打?

根据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着力推动天然气管网、电网、热力管网、铁路专用线、廊道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矿山、港口码头、大宗货物运输企业推动电动重卡等清洁运输方式广泛运用。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稳妥推进重点区域平原地区散煤清零。高质量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加强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及成品油全链条监管。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等。

2023碧水保卫战怎么打?

生态环境部表示,2023年,将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研究制定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强化长江流域磷污染综合治理,深化长江经济带和沿黄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全面实施入黄支流整治,推进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组织开展2023年城市(含县城)黑臭水体整治行动。研究出台入河和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技术规范,规范排污口设置审批。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强化重要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扎实推进一河一策的沿海城市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开展重点海湾专项清漂。加强海水养殖、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海洋垃圾监管。强化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与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联合开展碧海202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2023净土保卫战怎么打?

2023年,生态环境部将推进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应查尽查、分阶段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成效。推进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加强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强化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继续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实施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程与修复试点。新增完成1.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对不正常运行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整改。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强化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和监测评估。

(总台央视记者 蒋晓平 韩文旸)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黄河之肾甘肃玛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作者:闫姣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兰州216日电 (闫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县长杨智明16日表示,被誉为黄河之肾的玛曲县,探索出一套具有玛曲特色的高寒沙化、草原治理模式,黄河沿岸草原沙化退化已得到根本遏制,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当日,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在兰州市举行。2022年草原动态监测和水文数据表明,玛曲县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98.34%杨智明称,2018年至20225年间,黄河玛曲段平均出境流量达到170.95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68.1%;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100.1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81.7%

玛曲藏语是黄河之意,黄河环绕玛曲全境433公里,占甘肃境内流程59%,有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水源年均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流量的58.7%,被誉为黄河之肾,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玛曲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程度加剧,沼泽面积减少近2/3,补水量下降近三成,水源涵养补给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为此,各级官方开展了系列生态治理与修复举措。

近年来,玛曲累计投入资金10亿余元人民币,实施退牧还湿(还草)、沙化综合治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黄河沿岸阻沙林带建设、草原鼠害防治、高效节水灌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国际最新研究:复杂冰-洋交互对南极思韦茨冰川未来走向至为关键

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两篇气候变化论文,研究人员提出了可能影响思韦茨冰川崩塌的潜在因素,而思韦茨冰川崩塌可能会让全球海平面升高超过半米。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冰川各种融化模式,认为复杂的冰-洋交互将对思韦茨冰川的未来走向起到关键作用。

据介绍,思韦茨冰川属于西南极冰盖,其损失的冰量或使海平面在下一个世纪里快速上升;思韦茨冰川的完全崩塌预计会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65厘米;其崩塌可能还会使周围的冰川变得不稳固,令未来海平面再升高3米。

此外,思韦茨冰川所在基岩朝着海岸向下倾斜,使其特别容易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可能会导致迅速而不可逆的冰损失。已知海洋条件、冰盖融化、冰流速会影响思韦茨冰川接地线的消退,接地线是指冰川与陆地分离并开始漂浮的地方,不过,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方式一直不太明确。

为研究思韦茨冰川崩塌的脆弱性,两个科研团队对思韦茨冰川和周围海洋的融冰速率和特性进行研究,他们观测数据来自接地线下游约1.5千米-2.0千米处在冰下587米钻取的一个检查孔。

其中一篇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英国南极调查局彼得·戴维斯(Peter Davis)与合作者利用一台固定在冰架下1.5米处的设备,测量了不同时间的海洋温度、盐度、流速和融化速率。他们发现漂浮冰架下有暖水流动,而且这些暖水与冰之间有分层,从而抑制了融化。该发现表明,思韦茨冰川的快速消退能在没有大规模冰下消融的情况下发生。

另一篇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康奈尔大学施密特(B. E. Schmidt)与合作者利用一台水下航行器测量了相同的海洋性质,同时还测量了更大区域下的冰型。他们发现,融冰速率在冰层急剧倾斜的海洋界面处很高,在平缓的界面处则受到抑制。该观测结果证明了冰层形貌对冰损失的影响。

《自然》同期还发表同行专家的新闻与观点文章认为,两个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增进了人们对一个重要西南极冰川当前状态的理解,并指出了未来气候建模面临的主要挑战。()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助力双碳,人才缺口这么补

作者:何亮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局等6部门发布《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强绿色低碳领域人才选拔培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只是天津,放眼全国,上海、吉林、贵州、内蒙古等地相关政府部门也已经陆续发布了关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升绿色低碳人才培养能力成为各地方案中都提到的一项内容。

产业、技术变革催生新需求

2020年,我国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双碳目标。

其实,早在双碳目标提出前,我国的清洁能源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在水电、风电、光伏及氢能、储能等领域,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均在有序进行。而当双碳目标提出后,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就此开始,清洁能源领域人才队伍开始走上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之路。

面对新形势,原有人才队伍能否满足需求呢?

答案是否定的。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开发服务处处长牛萍在具体调研中发现,战略科学家不足、复合型人才稀少、产业人才短缺成为当前双碳科技人才市场的主要特点。

牛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面向双碳目标,通识教育难以满足复合型双碳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导致高校双碳科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与此同时,双碳领域相关产学研合作不足,产业人才缺乏,这些都是导致双碳人才出现紧缺的原因。

在具体产业方面,从教育部下发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储能与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金融和碳交易等领域尤其缺乏人才支撑。

人才需求的改变,源于产业需求的变化。相关业内专家表示,双碳目标提出前,氢能和储能产业关注的是,而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产业的关注点转变为。换言之,双碳目标的提出使氢能和储能等相关产业的技术目标,由追求相对减排率转变为追求绝对减排量。

不仅是产业变化,技术变革也会带来人才需求的改变。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其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并运输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具有减排规模大、减排效益明显的特点。

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并未合体,而是各自分散在不同行业。伴随降碳要求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技术需求也随之增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被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同时,行业从业者也要完成技能、知识等的交叉融合,此外还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加入。

产学研多方推进人才培养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拔地而起。示范园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拉了个群,联合产学研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源网荷储(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整体规划的新型电力运行模式)一体化新型能源系统发展,建设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

示范园中的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是三峡集团培养储能技术人才的一个基地。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综合能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尹立坤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20年,他们综合考量全球先进储能技术,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选择对8种新型储能技术进行研究,并建成2个行业急需的大型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0余家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联合培养人才。

此后短短2年,一系列储能技术成果相继落地:当前国内容量最大的功率路由器设备,国内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储能系统动态模拟平台,兆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

科研成果创下行业之最的同时,科研人才也不断涌现。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集团已培养博士20余名,其中15名青年骨干研发人员已走上企业储能一线工作岗位。

产业之外,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也加快了探索的脚步。

20219月,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作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该研究院整合清华大学相关领域学科优势,直面双碳领域复合型人才稀少等难题,协同打造低碳、零碳、负碳等颠覆性的核心技术,推动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鲁玺介绍,目前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有8个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涵盖低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建筑、零碳交通、工业深度减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及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等交叉领域,以系统思维推动碳中和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关键一步在于转变观念

202110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正式印发,从国家层面对双碳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此后,各领域双碳行动方案陆续出台,双碳”“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双碳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举措不断优化。

2022424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明确22条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同年817日,科技部等九部门发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提出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和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建设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可持续人才队伍。

对于双碳人才的培养,我国在双碳’‘1+N’政策体系下,不断统筹优化双碳科技人才培养举措,顶层设计已相对健全。牛萍介绍,但在省市区县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双碳工作实施方案及规划中,对双碳人才培养虽有所提及,却仍然缺乏关于双碳人才的专项政策,缺少更具体的实施举措。

在牛萍看来,双碳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在于转变观念。从科研人才到产业人才,都需要将的观念树立起来,提升自身的双碳素养,让双碳理念先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科技人才双碳素养提升行动,为各类双碳人才涌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未来,面向双碳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牛萍建议,要建立双碳重点领域全球高层次人才动态监测机制,为双碳科技人才靶向引进和自主培养提供决策参考;加强符合双碳标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在国际标准平台上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土耳其地震群诱发滑坡易发区主要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分布

作者:贺劭清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27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7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获悉,土耳其地震发生后,实验室强震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利用前期已研发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对土耳其地震群诱发滑坡进行了预测:滑坡易发区主要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分布。

当地时间26日,土耳其发生了两次7.8级强震。两次大地震期间,该地区还发生了多次5.0级以上的地震,形成群震型地震。地震发生时亚欧非三大洲多国均有强烈震感。

此次地震群的主要震中均位于东安纳托利亚断层附近。它是东地中海地区主要的陆内转换断裂之一,与北安纳托利亚右旋断裂带共同容纳了安纳托利亚板块的西向挤压构造运动,该断裂带同时也受阿拉伯板块西北向俯冲作用控制。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过去两个世纪经历了一系列大地震,并伴随显著的地表破裂。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利用全球同震滑坡数据库,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对强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的快速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土耳其地震群诱发滑坡易发区绵延分布在东安纳托利亚山脉。西侧的安纳托利亚板块较阿拉伯板块地形起伏度更大,相应具有更高的滑坡易发性。

地震重灾区人口密度最为集中的阿勒颇、加济安泰普和安塔基亚地区距山脉主体有一定距离,位于滑坡灾害威胁较小的中-低易发区。但由于土耳其建筑的抗震性较差,仍面临房屋坍塌损毁的问题。

沿山脉一侧分布的几处人口密集城镇位于中-高易发区。紧邻靠山区域存在较大的滑坡和崩塌威胁。卡赫拉曼马拉什位于东安纳托利亚山脉之中,两侧山体均位于中-高易发区之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滑坡灾害风险威胁,应注意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介绍,目前来看,当地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该实验室已将预测结果发给土耳其同行,土耳其灾害调研人员正赶往现场。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研究揭示二次有机气溶胶爆发式增长的主因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在我国秋冬季节,雾霾事件时有发生,然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与雾(或云)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包括:(1)与无机盐不同,SOA主要由半挥发或中等挥发的有机气体通过气-粒转化形成,这意味着SOA的吸湿性(或活化为云雾滴的能力)不仅取决于颗粒态有机分子,同时还受SOA气态前体物的影响;(2SOA组成和形成机理的复杂性,SOA由成千上万种有机分子组成,其来源不仅包括各种气相反应,而且还包含了大量颗粒相反应;(3)外场观测中通常采用热力学模型(例如,ISORROPIAE-AIM)估算颗粒水含量,但其往往忽视了有机气溶胶对颗粒水的贡献;(4)要揭示SOA-雾相互作用,还需要精细化的气溶胶动力学模式与云雾微物理过程进行耦合,而在线耦合数千反应和数百个物种的大气化学动力学过程与云雾的微物理过程是一项挑战性任务。上述原因导致目前对亚饱和或过饱和条件下水汽在SOA形成中的作用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贾龙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徐永福和段民征研究员)通过高分辨质谱技术和精细化的气溶胶动力学模式(CSVA),在深入解析甲苯气态和颗粒态分子的基础上,从微物理角度解析了SOA与云雾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首次发现气溶胶-雾相互作用是导致的SOA爆发性增长的关键机制。其研究结果表明,水的相变过程可以深刻影响SOA的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爆发式增长与云雾微物理密切相关。即,霾(haze)与雾(fog)紧密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水溶性气态有机物的存在会降低SOA活化为云雾滴的临界过饱和比,导致SOA在湿度接近或低于100%时即可活化为云雾滴;同时,云雾的生成进一步促进水溶性气态有机物的气-粒转化,从而导致了SOA的爆发式增长。此外,还分析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在SOA生成中的耦合作用,发现低温可以显著放大有机气体对SOA爆发式增长和云凝结核活化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云雾微物理过程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气候临界点间的多米诺效应:亚马孙雨林被毁致青藏高原升温

作者:刘栋 来源:澎湃新闻

当巴西亚马孙雨林的一棵树木被砍倒,万里之外青藏高原的一片积雪可能就会因此消融。

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张精致的生命之网,每个部分都互相影响着并将之反映到整体层面,共同创造出一曲相互依存的交响乐。世界因相互联系而蓬勃发展。然而,这些联系也可能带来危险的变化——尤其是在一个人为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世界中。

近日,一项发布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上的研究首次确定并以量化的证据表明,全球最重要的一些气候临界点并非孤立运作,而是令人惊讶和担忧地具有长距离远程连接影响的特征——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临界点被突破,另一个很可能也会。

这项由中国科学家主要参与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全球气候临界点的方法。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樊京芳教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hpaper.cn),这项研究意外地发现,南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砍伐与毁坏正在影响15000多公里外的青藏高原的气候。两个地区的各种极端天气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同步发生,并且从2008年开始,青藏高原积雪覆盖范围已逐渐失去稳定性。

从巴西到青藏高原

气候临界点(climate tipping point)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在气候学界被提出。通俗地说,临界点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节点。

南美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备受关注的主要气候临界点之一。多年来,亚马孙雨林持续遭到人为砍伐与破坏,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许多科学家指出地球之肺越来越接近(甚至有可能已经越过)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它将从一个收集二氧化碳的碳汇转变为主要碳排放源。

樊京芳向澎湃新闻指出,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创新点是开创性地使用了一种被称之为复杂网络的理论搭建了一个气候网络,将全球分为 65000多个子区域的网格节点,用过去40年(亚马孙雨林大量砍伐发生的时间)的全球气候数据分析了这些节点之间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任意一个节点的临界要素对另一个节点的影响,尤其是,我们会关注到一些临界点要素跟其他的临界点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樊京芳说。

在众多的临界点中,研究团队选择了亚马孙雨林为起点,最终辨认出一条横跨15000多公里的气候传播路径——从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经南部非洲再到北非与西亚,最后到达青藏高原。樊京芳表示,这条路径的形成可以用全球主要的大气和海洋环流模式来解释。 

我们惊讶地发现亚马孙与西藏两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当亚马孙变暖时,西藏也会变暖。倘若亚马孙地区降水更多,西藏的降雪量就会减少。樊京芳说。

这一发现表明,如果亚马孙达到一个临界点,它可能会导致西藏的温度和降雨量受到永久影响,甚至也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作为地球第三极,西藏和南北极地区一样,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变暖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更快。

青藏高原积雪2008年已失稳

2008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所长提摩西·莱顿(Timothy Lenton)教授提出气候临界点这一概念时,指出了全球可能存在至少15个主要气候临界点。2019年,他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表示至少有9个主要临界点已经处于激活状态。莱顿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坦言,这些临界点之间可能不会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关联的。

樊京芳团队的研究首次确认了上述猜测,此外还发现了一个长久以来被国际科学界忽视的重要临界点——青藏高原,并且发现青藏高原与已知的临界点亚马孙雨林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

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文章或者模型提到这一点,我们发现这个结果后也很吃惊。研究显示,亚马孙雨林影响的区域跟青藏高原整个边界是非常吻合的。我们用了很多的气候数据去验证,发现结果都非常稳定,以至于我们相信这个联系的结果是可靠的。樊京芳说。

研究还发现,青藏高原的积雪自 2008 年来一直在失去稳定性,正在迅速减少,假使这一临界点已被突破,意味着该地区的积雪将很难再恢复过来。

我猜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因为气温升高,高原上一些比较的冰雪在融化。我们知道每年都会有新的冰雪降下,所以这个融化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常年存在的冰雪或冰川融化比较严重的话,那带来的后果是比较严峻的,这是很难再恢复过来的。樊京芳说。

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上述研究的参与作者之一,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告诉澎湃新闻,气候临界点的研究是目前气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此前临界点的理论和发现多由西方科学家提出,关注也主要聚焦在北半球地区。这次由中国科学家为主的团队提出了在亚洲的一个临界点,这是此前不多见的。

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一个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地区,但我们以前没有证据。这是这次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陈德亮说。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是仅次于两极地区的全球最大的冰水储存地,为近20亿人口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显著的大气变暖已经改变了这个所谓的亚洲水塔的平衡,并且改变了下游国家的水资源分布。

长期关注这一议题的陈德亮在一篇对该问题的分析文章中指出,综合观测证据和模型预测,由于该地区的冰雪加速转化为液态水,将会出现水资源的不平衡,表现在内陆或外陆盆地淡水资源的改变上。预计全球变暖将加剧这种不平衡,这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一些亚洲主要河流的水资源短缺,但同时也会加剧另一些河流的水资源短缺。然而,亚洲水塔的未来仍然非常不确定。要准确预测未来的供水量,就需要在数据稀缺的地区建立综合监测站,为制定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可行政策提供信息。

陈德亮还指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较新的现象是,在青藏高原地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冰川突然崩溃事件。

27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多达 1500 万人面临着冰川湖发生灾难性洪水的风险。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告诉澎湃新闻,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融严重,融水聚集形成湖泊,冰湖面积不断增大。而冰湖的坝体是由松散的冰碛物组成的,很容易发生溃决。上述研究中指出可能受这些冰川湖影响的潜在人群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四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秘鲁和中国。

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瓦莱丽·利维纳 (Valerie Livina)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这项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这项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开辟了一个临界点分析的新领域, 建立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未来地球物理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会有更多科学家使用这个框架和方法,去研究他们关注的区域的问题,如降雨、季风、寒流等。陈德亮说。

气候临界点对于地球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彼此之间是否会互相影响并加速临界点的到来,将是未来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在计划编写一份关于气候临界点及其对宜居性和资源的影响的特别报告,该报告将于2023年开始的第七个评估周期的框架内编写。

然而,临界点的快速发展可能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并可能在未来带来越来越多超出我们过往认知范围内的事件。

人类生存很多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我们以前知道的事情基础之上。如果经常发生我们从未见过的事情,那是很可怕的。陈德亮说。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才招聘

--------------------------------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诚聘英才

地点:湖北

 

一、海外优青招聘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招聘具有优秀研究成果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创新人才。申请条件可参考: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88099.htm 

 

1.聘任岗位和团队配置:事业编制,聘任教授岗位,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聘期内前4年,每年保证2个博士生招收指标和2个博士后招收指标(需经学校评审)。 

 

2.薪酬待遇和安家补贴:年薪不低于60万元(税前),另可发放与薪酬1:1的科研绩效,同时还享受高水平成果奖励。学校提供200万元安家费补贴(另可享受国家、地方相应支持),或选择人才房(140平米校内精装大房,武汉二环核心位置)。 

 

3.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提供科研经费200-600万元(含国家和学校支持),有重大科技攻关需求的上不封顶;优先支持组建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办公用房和科研空间。 

 

4.其他保障: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另提供聘期前2年租房补贴3500/月。为子女提供自幼儿园至高中的一条龙优质教育资源。另提供一次性搬家费用。 

 

5.特别优秀的可一事一议。 

 

二、其他岗位常年招聘 

 

1.学科带头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享有知名的学术声望和影响,是所在学科领域的一流学者。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条件和待遇,一事一议。 

 

2.青年学科带头人: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博士毕业,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学术成果,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待遇参考海外优青。 

 

3.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具有博士学位,学术背景良好,学术成果突出,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特聘研究员),35周岁(特聘副研究员)。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及科研绩效奖励。提供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办公和实验用房。聘期内享受子女入学、入托,医疗以及其他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4.博士后(含武汉大学卓越博士后计划):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并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取得较突出的学术成果,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如入选武汉大学卓越博士后计划,年薪最高可达40万元(税前),另可享受合作导师额外资助。提供公积金、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住房补贴或博士后公寓,并享受子女入托入学、医疗等待遇。在站期间可申请副高级岗位资格,符合学校引进人才政策并满足出站条件,可申请学校教职。 

 

三、学院简介与招聘方向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环学院)由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科学学院、原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011月合并组建成立,学院涵盖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等四个一级学科,是一个集理、工、管理于一体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院。

 

招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地图设计与空间信息可视化

 

空间分析与大数据挖掘

 

地理信息工程与智慧服务

 

陆地表层格局与全球变化

 

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国土空间治理与空间规划

 

环境化学与环境生物学

 

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

 

环境材料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资源环境遥感与过程模拟

 

四、申报方式 

 

欢迎直接联系武汉大学资环学院人才秘书金老师咨询项目政策及申报服务。 

 

联系人:金老师 

 

邮箱:jinyuyi@whu.edu.cn 

 

电话:+86-27-68778381, +86-18271358859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23年度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

地点:北京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国立力学研究机构,首任所长钱学森。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力学所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力学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

在多年的发展中,力学所不仅在促进力学前沿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发展高科技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为科技界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放眼未来,力学所将聚焦国家重大任务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科学问题,推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实现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科教融合工程科学研究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研究单元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

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

空天飞行科技中心

招聘学科

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环境力学,计算力学、生物力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物理学

电气工程

......

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

招聘岗位

 

国家级人才计划 

面议

 

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 

学术/技术带头人 

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属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具有科技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具有在知名科研机构、高校或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等担任教授或相当岗位的任职经历;如在海外工作的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副教授或相当资历。

 

学术/技术骨干

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属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具有优良的科技创新潜质,可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知名科研机构、高校或大型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3年(含)的科研经历;或具有担任副教授或相当岗位任职经历;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特别优秀者,工作年限可适当放宽。 

 

特别研究助理 

年龄不超过35周岁,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人员,须将人事关系转入力学所,并保证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具有突出的创新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潜质优良。 

 

力学研究所所级人才计划 

力学研究所力智计划

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在海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等获得教授职位或相应职位;具有开阔的战略视野、能敏锐把握本学科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在相关领域取得过重要原创性成果或做出过重大的科技创新贡献,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有效组织队伍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推动和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

 

力学研究所力英计划

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在海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等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相应职位;国内(所外)应聘人员,一般应在原单位已获得正高级岗位;在所从事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或拥有重要发明专利;具有组织和带领研究团队从事高水平创新研究和重大项目集成能力。

 

力学研究所力星计划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在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等学习或工作3年(含)以上的优秀青年人才;国内(所外)应聘人员,应具有3年(含)以上的科研经历;在本研究领域已崭露头角,做出过具有突出创新思想的研究成果;具有优良的科技创新潜质和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普通科技/支撑岗位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非应届毕业生一般应具有北京户口;科技岗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竞聘者应具有不少于两年博士后研究经历,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满足条件的博士学位竞聘者建议申报力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申请科技岗位,特别优秀的应聘条件可放宽至硕士学位。

 

岗位待遇

国家级人才计划

一事一议 

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 

学术/技术带头人 

一事一议 

学术/技术骨干   

一事一议 

特别研究助理 

基本年薪20-60万,针对特别优秀的人才,上不封顶;提供流动公寓或住房补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合同期满,可申请力学所事业编制岗位或中科院有关人才项目。

力学研究所所级人才计划 

力智计划 

聘为正高级岗位 

研究所配套及待遇一事一议 

力英计划 

聘为正高级岗位 

研究所提供不少于100万元启动经费,60万元个人补贴,可租住研究所流动公寓一套。

力星计划 

聘为副高级岗位 

研究所提供不少于50万元启动经费,30万元个人补贴,可租住研究所流动公寓一套。                                                                             

项目执行期间各类全职到岗工作的引进人才,正高级岗位聘用人员基础年薪50-100万元,副高级岗位聘用人员基础年薪35-55万元,包含个人补贴。针对特别的人才,上不封顶。基础薪酬外,研究所另缴纳社保、职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约12万元/年。

普通科技/支撑岗位

解决北京户口;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提供完善的福利保障、职业发展体系和培训体系。

应聘材料

岗位申请表  

发表论著或撰写重要技术报告或专利目录;

● 5篇代表性论文或报告全文;

学位、国内外任职及已获科研成果证书的复印件等。

请在邮件标题注明招聘信息来源。

特别研究助理和普通科技/支撑岗的申请流程和提交材料请咨询人力资源处并点击相应链接。

 

更多信息请与我们咨询

联系方式

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部门:人力资源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邮编100190

研究所主页:www.imech.ac.cn

办公电话:+86-10-82543862, 82543841

电子邮箱:zhaopin@imech.ac.cn

联系人:曹老师 么老师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2023年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轮)

重要信息 

 

大会官网: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5614208987230208.html 

 

大会时间:2023414日至17

 

大会地点:中国宁波

  

联系方式:

 

    渊,电话:17810283802Emailxiongyuan@buaa.edu.cn

 

齐中阳,电话:13041190007Emailqizhongyang@buaa.edu.com

 

王少飞,电话:18968374170Emailseuwangshaofei@126.com

 

程泽鹏,电话:18516948969Emailzepengc@buaa.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十三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重要信息:

 

大会官网: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5453174024630272.html 

 

大会时间:2023421-24

 

大会地点:中国合肥

  

联系方式:

 

丁举春,15556969899djc@ustc.edu.cn

 

程万,13855121018wancheng@ustc.edu.cn

 

翟志刚,15155198025sanjing@ustc.edu.cn

 

司廷,13865972026tsi@ustc.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六届全国流固耦合与非定常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第二轮)

重要信息:

 

会议官网: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5283042151559168.html

 

大会时间:202341-4

 

大会地点:中国贵阳

 

联系方式:

 

会议联系人: 于英杰 手机:15933977501

 

                         李 青 手机:13885007853

 

                         郑冠男 手机:13910183048

 

会议秘书:     吕 晴 手机:15901115768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论文成果

--------------------------------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a floating ice sheet to a moving load

 

作者信息

Meng Yanghan, Wang Zhan

电子邮件地址: zwang@imech.ac.cn

文章地址:

Meng YH, Wang Z.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a floating ice sheet to a moving load. 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2022, 54 (4), 862-871.

ABSTRACT: 

Vibrations of a floating ice cover on top of a two-dimensional ideal fluid of arbitrary depth are studied when the effects of nonlinearity, inertia, and damping are all considered. We reduce the fully nonlinear problem to a cubictruncation system involving variables on the free surface by expanding the relevant pseudo-differential operators and retaining nonlinear terms up to the third order. To validate the accuracy of the reduced model, we focus on the free wavepacket solitary wave solutions. In the absence of damping, the normal form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derive the cubic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 which 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free wavepacket solitary waves in the primitive equations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cubic-truncation model. The main advantage of the cubic-truncation approximation over the quadratic-truncation model is that the resultant NLS equation has correct coefficient of the nonlinear term, which allows a better approximation of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ice cover near the phase speed minimum. Solitary waves are then numerically computed,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cubic-truncation approximation agrees well with the full Euler equations for bifurcation curves and wave profiles, indicating that the reduced model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quadratic truncation model. The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a floating ice sheet to a fully localized constant-moving load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ubic-truncation model. The time-dependent solu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from the field measurements, and good agreement is achieved between the numerical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record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Non-Fickian transport of sodium chloride in inter-river land: experiment validation and fractional derivative modeling
 

作者信息:

Xu Yi, Sun HongGuang, Qiao Chuantai, Qian Jiazhong

电子邮件地址:  shg@hhu.edu.cn

文章地址:

Xu Y, Sun HG, Qiao CT and Qian JZ. Non-Fickian transport of sodium chloride in inter-river land: experiment validation and fractional derivative modeling.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 2022, 137 (11), 1275.

ABSTRACT

River-groundwater interactions, accompanied by solute transport,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Non-Fickian diffusion behavior has been extensively documented for solute transport in groundwater or river, but less in river-groundwater system. This paper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anomalous diffusion in the river-groundwater system by experiments and then accurately describes the solute transport process by fractional derivative model, especially for the long-time power law tailing characteristic. Laboratory experiment in inter-river land sample shows that the time fractional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which has a parameter (time index a) defining memory function and other basic transport parameters (velocity v and dispersion coefficient D) with the different hydrogeologic significances, provides a prominent improvement in simulating non-Fickian diffusion behavior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cal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w flow rates reduce mass exchange between the mobile and immobile domains, resulting in late-time heavy tailing phenomenon. In a word,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n solute transport in the interfluve with river-groundwater interaction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224, May 2023

 

Full Paper

Short-term impact of noise, other air pollutant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emergency hospital mental health admissions in the Madrid region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manganese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rom personal sampling near an industrial source of airborne manganese

Impact of heat on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multi-city study in Texas

Exposure to chlorpyrifos during pregnancy differentially affects social behavior and GABA signaling elements in an APOE- and sex-dependent manner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UV radiation and air pollution as drivers of major autoimmune conditions

Relationship of long-term air pollution exposure with asthma and rhinitis in Italy: an innovative multipollutant approach

Short-term association of air pollution with lung cancer mortality in Osaka, Japan

Shellfish-algal systems as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isheries carbon sinks: Their contribution 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Source or sink role of an urban lake for microplastics from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hina

In-situ development of boron doped g-C3N4 supported SBA-15 nanocomposites for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Silicon nanoparticles as a fluorometric probe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cyanide 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 elegans bio-imaging

De novo granulation of sewage-borne microorganisms: A proof of concept on cultivating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ithout activated sludge and effective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Fungal aerosols in rabbit breeding environment: Metagenetic insight into PM2.5 based on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

Fe3+-cysteine enhanced persulfate fenton-like process for quinclorac degradation: A wide pH tolerance and reaction mechanism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diesel engines utilizing biodiesel derived from phoenix sylvestris oil

Preparation of a novel metal-free polypyrrole-red phosphorus adsorbent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Cr(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Hybrid bioreactor built-in with fixed bio-carriers for denitrification with low C/N ratio: Hydrodynamic optimization and microbial divergenc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recovery of phosphate, and immobilization of nickel in a polyester fiber with shell powder and iron carbon spheres bioreactor: Optimization and pathways mechanism

Corrigendum to “Vascular endothelium as a target for perfluroalkyl substances (PFAs)” [Environ. Res. 212 (2022) 1–4/11339]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vol/479/suppl/C

Journal of Hydrolo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hydrology/vol/619/suppl/C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advances-in-water-resources/vol/173/suppl/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research/vol/224/suppl/C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pollution/vol/323/suppl/C

Water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water-research/vol/233/suppl/C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0652/volumes-and-issues/22-6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447973/current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toc/energy/current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fluid-mechanics/latest-issue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limate Chang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7577799/current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395590/curren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