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航灯引阑珊愿化基石撑栋梁

发布时间:2023-07-12 访问量:2405

范钦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研究和基础力学教学工作,是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师。

6月23日-25日,26所高校师生一起追忆和缅怀范钦珊先生在力学拔尖学生培养方面的教育教学思想。由江苏省力学学会、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力学拔尖学生培养论坛暨范钦珊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

范钦珊老师在上课资料图片

筚路蓝缕建立科学体系

“服务国家需求,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范钦珊老师毕生的心愿。”河海大学蔡新教授回忆说。

范钦珊先生1937年出生在“长寿之乡”如皋,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1960年留校任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栋栋老师在回忆范老师生平时介绍,那个时候范老师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听钱伟长先生讲课,很少在凌晨2点之前睡觉。后来,除了上课,还要写教材、写论文、指导学生、负责教改课题、开会、出差等等,时常睡眠不足。他在一封家书中提过:“真想在有生之年将以前没有睡够的觉补回来。”

范钦珊先生坚持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蔡新表示,早在20世纪70年代,范钦珊先生就出版《压力容器力学分析》专著,是当时机械、力学中广泛参考应用的经典著作。“范老师注重实验实践,曾亲临我负责的滩涂软土地基处治工程项目工地、万力机械工厂、九鼎新材料企业指导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难题;范老师引领我投入风电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非常契合现时的国家‘双碳’计划战略,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范钦珊先生这一辈老科学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的科学体系,筚路蓝缕,何其艰难。清华大学2019级力学系本科生李坤应感慨,正是因为范老师一代人的奋斗,我们这一辈人终于能站在国际水平上摸索科学的边界。“当今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聚焦于交叉学科,如今的我们以力学的背景进入很多新的领域埋头钻研,牢固的基础概念跟模型敏感性决定了我们发现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

以好奇心激发创新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范钦珊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唐振家在分享自己在材料力学课程学习中的体会时,回忆起一道记忆深刻的问题。在上正应力通用公式这一节课时,范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一道问题:“材料力学教材中对正应力通用公式的推导存在什么逻辑问题?”他经常鼓励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而是对教材、对知识点、对课程内容“挑刺”,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

2008年南航创办首届“钱伟长班”,邀请范钦珊先生担任首席导师。李栋栋老师说:“‘钱伟长班’每两个月会举行一次研讨会,只要时间和身体允许,范老师都会从北京飞到南京参加。”他回忆起一次难忘场景:“有次冬天,范老师因为手臂受伤,悬吊着打着石膏的手臂参加,他风趣地将手臂简化为悬臂梁,无形中培养了同学们力学建模和定性分析的能力。”

范钦珊先生常说,“没有学生就没有范老师,课堂应该由学生主导,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他上课有自己的风格,着装正式、手机关机,无需话筒、全程站立、不用扩音器,走到学生前互动,从没看见在课堂上喝过水。“每次课前他都要仔细整理着装,连裤缝线也要烫得笔直整齐,即便已84岁高龄始终站着讲课。他上课就带几张小卡片,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张A4纸大小,上面有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一边讲一边板书,整整齐齐、清清楚楚。”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团委的一封集体信中提到。

与时俱进奖掖后学

范钦珊先生是培育英才、奖掖后学的谆谆师者。

2021年11月29日,范钦珊拿出个人积蓄,向南航捐资100万元,设立“范钦珊力学教育教学奖教奖学金”,这是他继2018年4月向南航捐资100万元设立“基础力学奖励基金”后的又一次无私奉献。其实,自2018年起,他陆续捐款5次,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4所高校的力学学科发展,用于奖励力学专业的优秀教师、学生和教辅人员,累计捐赠500万元。

不仅是教育资助,拉夫堡大学王社民回忆说,面对面指导教学,范老师手把手书写札记,还在自己作为第一主编的7部教材再版时,将第一作者全部让给了7位基础力学教师。“范老师在晚年时间仍然投入对这些教材的修正和补充,力争做到极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云鹏老师说。

范老师功夫在课内,也在课外。范钦珊教育学生要严谨细致,同时也要“不顾细谨”。

唐振家说,有一次几个同学正在用尺子绘制内力图,范老师立马打断说:“工程师就是需要迅速解决问题的,要学会不借助工具,纯手工去绘制内力图,手绘是公认的材料力学看家本领。”

在2018级“冯如班”和“钱伟长班”培养过程中,一共53名学生产生286份研讨报告,他会针对每一份研讨报告给出修改意见。

60多年来,范钦珊先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他们,逐渐成了他“生命的延长线”。

夏文燕稿

甘为航灯引阑珊愿化基石撑栋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