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力学快讯,第8卷,第1期

发布时间:2022-01-25 访问量:3928

计算力学快讯,第8卷,第1期,2022125

计算力学快讯简介:本快讯是分享计算力学及相关软件信息的一个交流平台;由河海大学工程与科学数值模拟软件中心、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服务部、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软件专业组主办,南昌大学航空航天研究院协办;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各位计算力学同仁的投稿和反馈意见。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compmech/bwh.html

投稿信箱:csnewsletter@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compmech/

订阅或退订邮箱:csnewsletter@hhu.edu.cn

本期内容下载:计算力学快讯2022年第8卷第1

微信公众号:csnewsletter

clip_image002.jpg

合作媒体: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微信号:CAEChina

clip_image003.jpg

陆面体科技(微信号:caesky_

clip_image004.jpg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AMS成功协办“湍流与非线性力学学术研讨会”——与力学工作者携手,建设更优更快的国际学术平台

2022年国自然各科学部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

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

会议通知

 “第2届全国工程计算软件发展论坛”暨“全国工程计算方法2021学术年会”暨“第3届边界元法及降维方法会议”联合会议(会议延迟通知)

学术期刊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计算机辅助工程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侯洵: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新闻报道

AMS成功协办“湍流与非线性力学学术研讨会”

——与力学工作者携手,建设更优更快的国际学术平台

(转载自中国力学学会官网)

http://www.cstam.org.cn/article/203011.html

20211227-28日,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和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TCS)联合主办,Acta Mechanica Sinica (力学学报英文版,AMS)协办的“湍流与非线性力学学术研讨会”在力学所成功召开。AMS主编郑晓静院士应邀做报告介绍期刊情况,并对优秀论文和优秀审稿人进行表彰。线上线下超过1.1万人次参加了该阶段会议。

27日上午,AMS主编郑晓静院士在线上进行了题为“新起点、新高度——AMS汇报”的报告,通过AMS的昨天、今天、明天三个部分,与参会者一起回顾了AMS的创刊与发展历程,分享AMS的新举措及最新进展,并提出对AMS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报告中,郑晓静院士强调了将AMS建成为世界一流的力学综合期刊的目标,重申“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国家需求,服务力学学者,推动学科发展”的期刊战略方针,要通过四高——高效率运行、高质量审稿、高水平宣传、高速率增长——将AMS打造成为向国际学术界宣传力学及其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集展示、交流、合作、成长为一体的国际学术平台。

clip_image005.jpg

郑晓静主编作报告

随后, AMS副主编中科院力学所何国威院士、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分别为AMS优秀审稿人和优秀论文颁发荣誉证书,祝贺中科院力学所张吟研究员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和AMS论文“The spanwise spectra in wall-bounded turbulence(作者:王洪平、王士召、何国威,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在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中入选为力学学科唯一的优秀论文。他们代表了广大力学工作者对AMS的信任与支持。没有广大AMS作者对期刊的信任以及众多审稿专家为提升期刊质量付出的辛勤劳动,就没有AMS的进步与发展。

clip_image006.jpgclip_image007.jpg

颁发优秀审稿人、优秀论文荣誉证书

2021AMS变更为月刊发表,审稿周期从2020年的84天大幅缩短至39天,全年发表各类高质量文章共计147篇(较2020年提升37%),邀请院士等知名学者撰写特邀综述;极端力学、交叉力学等新设学科方向及Distinguish Young Scholar特设新专栏的发文占比高,其中极端力学方向的文章占比最高,占19%;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扩大期刊影响力。 2021年期刊影响因子预计将达到2.5,较2020年的1.975有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作为中国力学的旗舰期刊,我们坚信并期待AMS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始终支持期刊发展的作者、审者和读者的关心支持下,再接再厉,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


2022年国自然各科学部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

(转载自自科在线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JRx8aOn_GykmtO081CSh-Q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

以下是指南里重点项目的优先资助领域: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

重点项目应当体现有限目标、有限规模、重点突出的原则,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有效利用国家和部门现有重要科学研究基地的条件,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重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人员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重点项目每年确定受理申请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发布指南引导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本《指南》的要求和重点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在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范围内,凝练科学问题,根据研究内容确定项目名称,注意避免项目名称覆盖整个领域或方向。

重点项目一般由1个单位承担,确有必要进行合作研究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资助期限为5年。

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

2022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选择重点项目开展基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申请人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并阐明选择该科学问题属性的理由。申请项目具有多重科学问题属性的,申请人应当选择最相符、最侧重、最能体现申请项目特点的一类科学问题属性。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申请人所选择的科学问题属性,组织评审专家进行分类评审。

2021年度重点项目共资助740项,资助直接费用215 213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290.83万元/( 资助情况见下表)

2021年度重点项目资助情况

金额单位:万元

科学部

申请项数

批准资助

平均资助率

(%)

 

项数

直接费用

平均资助强度(万元/)

直接费用占比(%)

 

数学物理科学部

402

91

27 300

300.00

12.69

22.64

化学科学部

306

69

20 986

304.14

9.75

22.55

生命科学部

625

110

31 510

286.45

14.64

17.60

地球科学部

612

112

32 500

290.18

15.10

18.30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697

108

32 400

300.00

15.05

15.49

信息科学部

374

92

27 684

300.91

12.86

24.60

管理科学部

143

35

7 113

203.23

3.31

24.48

医学科学部

758

123

35 720

290.41

16.60

16.23

合计或平均值

3 917

740

215 213

290.83

100.00

18.89

关于重点项目资助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及有关要求见本部分各科学部介绍。

1、数学物理科学部

数学物理科学部

2021年度数学物理科学部发布127个重点项目领域,共接收申请402项,资助91项,资助直接费用27 300 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300万元/项,资助率为22. 64%

2022年度数学物理科学部拟资助重点项目90项左右。数学学科的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260万元/项,力学、天文、物理I、物理学科的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320万元/项,资助期限均为5年,即202311日至20271231日。上述各领域以申请代码区分。

申请人须在申请书的“附注说明”栏中准确选择所申请领域的名称,否则不予受理;填报申请书时请选择到二级申请代码。

2022年度受理的重点项目领域

1.算术代数几何中的关键问题( A01 )

2.数论中的解析方法( A01 )

3.代数结构与表示论( A01 )

4.代数学中的几何与同调方法( A01 )

5.代数簇的代数与超越方法( A01 )

6.子流形几何与拓扑(A01)

7.几何分析及应用(A01 )

8.拓扑量子场论中的几何方法(A01)

9.低维拓扑(A01)

10.复分析与复几何中的前沿问题( A01A02 )

11.分形几何与分形分析( A02 )

12.调和分析理论及应用( A02A03 )

13.变分方法及应用( A02A03)

14.非交换分析与几何(A02 )

15.无序系统的概率分析方法( A02A06 )

16.随机方程的理论及应用( A02A03 A06)

17.动力系统的几何结构和复杂性(A02A03)

18.无穷维系统的几何理论( A02A03)

19.微分方程的不变性和渐近性( A02A03 )

20.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 A02A03 )

21.应用偏微分方程建模与分析( A03 )

22.可积系统理论和方法( A01A03 )

23.复杂数据的统计分析(A04)

24.大数据统计学基础与方法( A04)

25.优化理论与方法( A04)

26.问题驱动的优化建模与高效算法( A04)

27.组合数学理论及应用( A04)

28.图论中的核心问题、算法及应用(A04)

29.基础计算方法与理论分析( A05 )

30.可计算建模与模拟(A05 )

31.问题驱动的科学工程计算( A05 )

32.工业软件中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A05 )

33.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数学方法( A06 )

34.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的数学理论与算法(A04A05A06)

35.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数学理论和算法( A04A05A06 )

36.理论计算机科学与不确定性数学理论( A04A05 A06 )

37.经济与金融中的关键数学问题( A06 )

38.生物和医学中的数学理论与应用( A06 )

39.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的数学理论与算法( A01~A06 )

40.现代密码学的数学基础( A01A06 )

41.复杂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与控制(A07)

42.高维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实验(A07)

43.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 A07)

44.复杂结构与系统的振动特性及控制( A07)

45.固体的变形与本构关系( A08 )

46.材料与结构的强度、失效与破坏( A08 )

47.多场环境下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 A08 )

48.软物质力学与柔性结构设计方法( A08 )

49.结构优化理论与设计方法( A08 )

50.材料/结构多功能- -体化设计理 论与方法( A08 )

51.非定常复杂流动机理与控制(A09)

52.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和气动热力学问题( A09 )

53.高超声速及反应气体动力学( A09 )

54.海洋航行器及海洋结构物的水动力学( A09 )

55.复杂流体与多相/界面流动理论与方法(A09)

56.人类健康与医学中的生物力学问题( A10)

57.细胞与组织的力学生物学问题( A10 )

58.仿生力学理论与方法(A10)

59.物理力学理论与方法( A11 )

60.含能材料爆炸能量释放与损毁机理( A12)

61.动载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A12 )

62.高温高压岩土力学问题(A13)

63.环境演化与灾变中的关键力学问题(A13)

64.实验力学新方法与新技术( A07~A13 )

65.计算力学新方法和高性能计算软件( A07~A13 )

66.流固耦合力学理论与方法(A07~A13 )

67.极端条件下介质与结构的力学行为( A07~A13 )

68.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A07~A13 )

69.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关键力学问题( A07~A13)

70.航空航天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A07~A13 )

71.宇宙起源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A1401)

72.宇宙大尺度结构及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A1402A1403)

73.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核活动( A1404)

74.银河系的形成历史、结构与演化(A1405 )

75.恒星形成、恒星内部结构与演化(A1501A1502 )

76.恒星灾变爆发机制、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 A1503)

77.太阳精细结构特征及日冕加热机制(A1601)

78.太阳磁场的产生、储能及释能的物理机制与预报( A1602 )

79.行星系统的形成、探测和动力学( A1701A1702A1703 )

80.时空基准、轨道动力学及其应用( A1801A1802A1803A1804 )

81.地基光学/红外望远镜及科学仪器关键技术( A1901 )

82.射电/毫米波/亚毫米波望远镜及探测技术(A1902)

83.高能、空间多波段探测技术研究( A1903 )

84.强关联体系与超导物理( A20)

85.拓扑物态和量子自旋液体( A20 )

86.受限量子体系物理( A20 )

87.表面界面与薄膜物理(A20)

88.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中的物理问题(A20)

89.磁电耦合与多场调控( A20)

90.固态磁性与器件物理( A20)

91.软物质与生命物质物理(A20)

92.计算凝聚态物理方法和软件(A20)

93.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新物理( A20A22 )

94.极端条件下的新物态和新效应( A20 )

95.光量子信息物理基础与应用( A22A24)

96.原子、分子、团簇结构及动力学(A21 )

97.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物理研究(A21 )

98.冷原子分子的调控及量子效应( A21 )

99.精密光谱技术及其应用(A22A24)

100.非线性光学及超强光物理(A22)

101.超短激光相干调控与合成( A22 )

102.超高时空分辨测量及光调控( A22A24)

103.基于微纳结构的光场调控( A22 )

104.新颖光场产生及应用( A22 )

105.复杂结构中的声传播与调控(A23)

106.海洋中的声场与信息处理( A23)

107.多物理场耦合的声传感与声器件( A23 )

108.数学物理前沿问题( A25 )

109.统计物理基础问题及其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A25)

110.引力和宇宙学前沿问题( A25 )

111.希格斯物理与新物理( A26 )

112.量子场论新方法、味物理和标准模型精确检验( A26 )

113.强相互作用和强子物理( A26A27 )

114.暗物质、粒子天体物理与核天体物理( A26A27 )

115.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动力学与量子色动力学相结构( A27 )

116.原子核的奇特结构与反应机制( A27 )

117.重离子核物理与激光核物理( A27)

118.加速器物理及其先进技术(A28 ) .

119.辐射探测材料、机理、方法与技术( A28 )

120.粒子探测原理、方法与技术( A28)

121.核电子学方法与技术( A28)

122.反应堆物理与中子技术( A28A30)

123.惯性约束聚变与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和技术(A29) .

124.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和技术(A29)

125.低温等离子体物理、诊断和应用基础( A29 )

126. 新材料和能源领域的核技术应用基础( A30 )

127.生物、医学、农业和环境领域的核技术应用基础( A30 )

128.辐射物理、辐照效应及辐射防护的关键问题( A30 )

129.同步辐射及自由电子激光的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A30)

2、化学科学部

化学科学部

2021年度资助69个重点项目,资助直接费用20 986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304.14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2022 年度化学科学部在98个研究领域公布重点项目指南、受理申请,直接费用资助强度范围为250~350万元/项,除重点项目群外,原则上每个领域资助不超过2项。为进一步提高重点项目的水平和质量,鼓励研究基础好、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小组或团队参与竞争,鼓励强强合作申请交叉领域重点项目。

申请人必须在申请书“附注说明”栏中准确选择所申请领域的名称,否则不予受理。

2022年度化学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

1.无机合成新方法/新机制( B01 )

2.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B01 )

3.天然产物与复杂药物分子合成新策略( B01 )

4.超分子组装新基元、新策略和新体系( B01 )

5.固体材料的精准合成与构效关系( B01 )

6.有机合成中的新试剂( B01 )

7.有机合成新方法/新反应( B01 )

8.金属有机催化( B01 )

9.高分子合成新方法/新机制( B01 )

10.链结构可控的高分子合成( B01 )

11.功能分子、结构与材料创制( B01 )

12.极端条件或外场调控下的化学合成及机制(B01)

13.合成化学中的活性中间体表征与反应性( B01 )

14.化学原理驱动的生物合成与仿生合成( B01 )

15.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的合成( B01 )

16.催化过程的原位动态表征与理论模拟( B02 )

17.高效催化反应基础( B02)

18.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与构筑( B02 )

19.表界面化学反应的物理化学基础( B02 )

20.电催化物质转化( B02 )

21.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科学基础与应用( B02 )

22.电化学能源体系工况表征( B02 )

23.表界面功能分子纳米结构( B02 )

24.光电功能体系的表界面化学基础( B02 )

25.电化学能量转换与储存中的界面功能调控(B02)

26.胶体与界面组装及功能化( B02 )

27.胶体与界面化学表征新方法( B02 )

28.化学中的量子理论与方法( B03 )

29.复杂分子体系的化学动力学( B03

30.高分子聚集态结构与演化机制(B03)

31.跨尺度体系的理论与模拟( B03 )

32.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及机理( B03 )

33.光谱学新方法与应用( B03 )

34.结构化学的基础与前沿( B03 )

35.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高精度计算( B03 )

36.分子尺度输运性质与自旋调控( B03 )

37.复杂体系的化学热力学( B03 )

38.化学成像新方法( B04)

39.单分子单颗粒单细胞测量与分析( B04)

40.微纳分析方法与器件( B04)

41.复杂体系分离分析( B04)

42.化学测量学的新理论与新原理( B04 )

43.重大疾病诊断相关分析技术( B04 )

44.基于活体的化学测量( B04)

45.原位实时在线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 B04)

46.智能传感与测量( B04 )

47.面向公共安全的化学测量学( B04)

48.无机光电磁材料化学( B05 )

49.复合与杂化功能材料化学( B05 )

50.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化学基础( B05 )

51.分子聚集态结构与材料化学( B05 )

52.含能材料化学( B05)

53.仿生材料化学( B05 )

54.生物医用材料化学( B05 )

55.可再生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化学( B05 )

56.复杂环境介质中污染物及其中间体检测的新技术与新方法(B06)

57.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基础化学与应用研究(B06)

58.环境催化在污染防治中的基础研究( B06 )

59.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中的环境化学(B06)

60.典型污染物多介质环境界面行为及迁移转化( B06)

61.污染物环境暴露与毒理研究( B06 )

62.土壤/地下水污染过程与修复原理( B06 )

63.计算化学与环境大数据( B06 )

64.微生物对污染环境的响应与风险防控( B06 )

65.基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环境化学( B06 )

66.生物大分子识别机制与分子干预( B07 )

67.糖脂类大分子的合成及其功能( B07 )

68.免疫识别的分子机制及化学干预( B07)

69.小分子干预病原菌信号转导机制与功能(B07)

70.新型活性天然产物发现和生物功能( B07)

71.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 B07 )

72.基于化学生物学的药物新靶标发现( B07 )

73.纳米酶的仿生催化体系设计与生物应用( B07 )

74.原位探针与生命机制解析( B07 )

75.生物活性分子的可控组装与功能调控( B07 )

76.关键基础化学品的制备与纯化(B08)

77.高端专用化学品和特种气体制备( B08 )

78.化工基础数据与理论方法(B08)

79.化工过程界面现象及调控( B08 )

80.工业催化剂的工程制备基础(B08)

81.化工分离新材料与新方法( B08 )

82.新型化工装备与智能化( B08 )

83.系统工程与化工安全( B08 )

84.面向碳减排的绿色化工新过程( B08 )

85.医药与功能食品的先进化工制造( B08 )

86.新能源关键材料与过程( B08 )

87.生物质综合利用的化工基础( B08 )

88.重要化学品的生物制造与合成生物技术(B08)

89.化石能源高效转化与资源化的化工基础( B08 )

90.环境治理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化工基础( B08 )

91.碳资源转化的化学基础( B09 )

92.高效光/电化学全分解水( B09 )

93.高效率燃料电池化学( B09 )

94.二次电池的性能衰退机制(B09)

95.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化学( B09 )

96.新型储能化学及新概念器件( B09)

97.新型薄膜光伏电池的化学基础( B09 )

98.非传统芳香性研究( B0X )

其中,第98项为科学部前沿导向重点项目(),申请人可根据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兴趣,组织队伍进行申请。化学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统一受理并组织相关评审。根据主要研究内容选择对应的申请代码(B0X可在B01~B08选择)

3、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是认识行星地球系统的一门基础科学, 包括地理科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地球科学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主要探究发生在行星地球系统的各种现象、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变化及其因果关系等,并为解决资源供给、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地球科学创新研究将不断提高对行星地球系统的新认知,不断更新关于地球与行星的起源、演化的知识体系。鼓励地球科学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以及数理、化学、生命、医学、材料与工程、信息及管理的科学家与相关领域地球科学家联合申请地球科学部的重点项目,并在申请书中注明交叉学科的申请代码。

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应当阐明与重点资助研究方向的关系及相应的学术贡献。为避免重复资助,应明确论述该项申请与已获国家其他科技计划资助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地球科学部的每个优先资助领域均强调不同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重点项目选题不受传统学科的限制,申请代码由申请人根据研究主题自主选择。

2021年度地球科学部接收重点项目申请612项,资助112项,资助直接费用32500 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290.18万元/项。2022 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115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

2022年度,地球科学部受理的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共8个,领域名称分别为:

(1)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地球和行星宜居性及演化;

(3)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4)海洋过程与极地环境;

(5)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

(6)天气及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7)人类活动与环境;

(8)资源能源形成理论及供给潜力。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栏请务必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相应的领域名称,“ 附注说明”栏未选择领域名称或选择错误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申请人可根据重点项目领域中的任- -研究方向,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过去的工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突破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申请书正文中应阐述本项目申请与所选领域以及研究方向的关系。

1.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本领域的科学目标:面向地球关键过程或关键组分观测的技术突破与行星探测的科学前沿,发展相关基础理论、实验方法、模拟与预测、观测与信息提取等新技术,推动以地球或其他行星为目标物体的物理化学等性质的遥感、原位探测和模拟预测创新,以及从微观过程到宏观特征的新技术综合集成应用。促进数据-模式驱使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引领地球系统多圈层、多尺度、定量化、集成化研究手段的全面革新。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地球观测、月球与行星探测、行星际空间探测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2)服务于深空、深地、深时、深海和宜居地球战略的观测新方法和探测新技术;

(3)地球、行星及行星际空间物质成分与结构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

(4)时空大数据的同化、融合、分析的方法与集成技术;

(5)地球观测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

2.地球和行星宜居性及演化

本领域的科学目标:研究地球和行星的形成及其多圈层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运、转化、耦合演变过程,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认识地球和行星宜居环境形成及演化过程。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环境演变紧密关联,地球宜居性与其多圈层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从多学科融通的视角认识地球宜居性与地球生命和环境演变互馈过程是本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太阳与行星起源及演化;

(2)日地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

(3)行星和行星际空间环境及变化;

(4)地球和行星磁场、大气演化及其对宜居性的影响;

(5)地球和行星关键地质过程与宜居性演变;

(6)地球和行星环境及生命演化;

(7)人类活动对地球宜居性的影响;

(8)地下水系统演化与水安全。

3.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本领域的科学目标:秉承地球行星科学观,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学科手段获得地球深部物质、结构和运动信息,研究固体地球多尺度运行规律,理解地球内部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地球深部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促进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全球及典型区域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2)地球深部表层过程耦合及环境与灾害效应;

(3)早期地球演化及大陆的形成、生长与再造;

(4)大陆聚合与裂解过程及动力学;

(5)深部过程与物质循环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6)板块俯冲、地幔柱与多圈层相互作用;

(7)多尺度地球动力学实验与模拟;

(8)火山、地热活动及其深部机理。

4.海洋过程与极地环境

本领域的科学目标:构建海洋多尺度运动理论框架,揭示海洋多圈层的物质能量循环机理,阐明海洋动力过程与生命、化学过程和洋底动力演变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海洋特别是深海大洋和极地、陆海交互带对地球系统变异的调控机制,揭示大洋岩石圈从新生到消亡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为国家陆海统筹、蓝色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深海和极地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 )海洋动力过程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耦合作用观测、机理及模拟预测;

(2)极地环境变化与多圈层相互作用;

(3)深海流固耦合、物质能量循环及资源环境效应;

(4)高低纬海洋过程、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驱动和响应;

(5)近海和海岸带多界面耦合过程与可持续发展;

(6)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

(7)高纬、高寒生态系统变化的联动效应。

5.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

本领域的科学目标: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的系统演化与运行规律,理解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冰冻圈、大气圈、岩石圈与人类圈之间的协同演化与耦合关系,揭示地球系统演变的资源环境效应;认知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与地球生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预测未来的地球表层过程、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及环境变化趋势提供系统的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撑。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过程及机理;

(2)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机理和策略;

(3)人一地系统的多尺度时空耦合规律与调控;

(4)地球表层自然综合体变化规律及人类适应;

(5)全球变化背景下碳、氮循环和水循环关键过程;

(6)气候变化驱动下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湿地群及生物多样性演变与生态安全对策;

(7)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的智能认知与模拟预测。

6.天气及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人研究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圈层的相互作用,揭示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演变规律及影响机制,发展高精度数值模式系统和探测技术,提高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别是极端灾害性事件的预报预测理论和技术水平,针对服务于民生和可持续发展需求,阐明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减缓和适应机制,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全球变化能力,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的机制、预测理论和技术;

(2)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过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

(3)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天气气候;

(4)地球气候系统多圈层耦合及演化机制;

(5)大气模式与地球系统模式研发;

(6)大气环境、天气和气候变化及其健康效应;

(7)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减缓与适应。

7.人类活动与环境

本领域的科学目标:面向复杂的人-地系统,揭示地球环境演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阐明人类活动对水、土、气、生和表层岩石等地球环境要素的干扰和改造作用,为认识地球表层环境宜居性的形成机理与各要素耦合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区域环境污染过程、健康效应与调控;

(2)土壤退化机理与修复;

(3)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与风险防控;

(4)人一地系统相互作用机理、耦合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8.资源能源形成理论及供给潜力

本领域的科学目标:以实现国家资源安全供给和支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资源能源战略接替基地、安全供给和支撑链条中的基础、前沿性科学问题,针对常规油气高效勘探、非常规油气资源预测、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富集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夯实我国资源能源领域自主科技创新的基础。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2)地球内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资源效应;

(3)固体矿产资源能源形成机制及勘查技术;

(4)油气形成富集机理及勘探理论与技术;

(5)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应;

(6)海底能源、资源成藏成矿机理与勘探开发技术;

(7)新能源形成分布规律及勘探开发技术;

(8)极地与太空资源。

4、工程材料科学部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2022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拟在工程、材料、工程与材料交叉三方面优先支持14个重点项目资助领域。

2021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接收重点项目申请697项,资助108项,资助直接费用32 400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300 万元/项。2022 年度拟在以下14个领域中资助重点项目110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5年。

注意事项:

2022 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共14个,领域名称分别为:

(1)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

(2)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

(3)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4)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5)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

(6)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

(7)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8)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

(9)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和绿色建筑设计;

(10)气候环境变化与极端天气影响下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11)区域环境复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12)新型海工结构和海洋装备;

(13)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

(14)新概念材料、材料共性与工程交叉。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栏请务必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相应的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名称,“附注说明”栏未选择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名称或选择错误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申请人可根据重点项目资助领域中的研究方向,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并在“申请代码1”一栏中准确选择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对应的申请代码,申请代码2可选择作为补充。

1.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请根据相关软件应用领域选择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相关一级申请代码)

针对工程与材料领域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工程与材料领域通用工具软件、工业软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共性基础理论,为开发自主可控的关键工具软件提供基础支撑。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工程系统多物理耦合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

(2)多时空/多尺度工程与材料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数值模拟;

(3)工程与材料离散连续混合体系的理论建模与模拟方法;

(4)工程与材料模型驱动统一建模理论及模拟方法;

(5) AI賦能的工业软件理论与算法。

对不符合《指南》要求,未反映出工程与材料领域软件特征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不支持单纯的信息类软件项目申请。

2.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 E01 )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钢铁与有色金属材料在设计、制备、加工、服役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2)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基复合材料;

(3)金属结构材料性能提升中的关键问题;

(4)亚稳及纳米金属材料;

(5)金属功能材料;

(6)金属生物医用、智能与仿生材料;

(7)金属材料结构表征、表面与界面;

(8)金属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效应探索。

3.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2 )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科学问题研究;

(2)无机非金属材料瓶颈技术中的基础问题研究;

(3)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多尺度结构效应研究;

(4)无机非金属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体系、新效应探索;

(5)极端环境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问题研究;

(6)面向“双碳” 战略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基础研究;

(7)无机非金属材料多功能集成与智能化应用基础研究;

(8)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低成本制备与工程化应用基础研究。

4.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3 )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高分子材料合成新方法与新原理;

(2)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含基元结构)调控及其与性能的关系;

(3)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纳加工和增材制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5)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

(6)柔性智能高分子材料;

(7)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

(8)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领域重大难题/挑战的基础研究。

5.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 E04)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深地、深海、非常规油气高效绿色钻采工程基础科学问题;

(2)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关键科学问题;

(3)深部战略矿产资源安全、高效、智能协同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

(4)矿山修复、固废低碳处置与高值化利用理论与关键技术;

(5)工业生产过程安全及公共安全精准预控理论与方法;

(6)关键战略性矿产低碳分离提取理论与过程强化调控机制:

(7)钢铁冶金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和绿色环保的基础问题;

(8)复杂难处理金属资源低碳冶金、制备和循环利用新技术理论;

(9)金属(合金)超纯净冶炼、控制凝固、控制成型新技术原理;

(10)高性能金属材料短流程、复合成形、智能化加工技术基础研究。

6.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 E05 )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高端装备综合性能驱动下的机构设计新理论、新方法;

(2)高能效高可靠驱动与传动的新原理与新构型;

(3)高端装备动态特性设计与智能运维;

(4)面向极端环境的机械结构强度设计与寿命评估;

(5)复杂机械表面/界面力学和摩擦学行为机理、测试及控制;

(6)仿生设计与生物制造;

(7)高性能复杂构件精准成形制造基础与装备;

(8)超精密、超高速与超强能场加工理论、方法、技术;

(9)智能制造新原理、新装备、新系统、新模式;

(10)高端精密装备精度测量与微纳制造。

7.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低碳能源系统的分析、控制和优化;

(2)流体机械内流流动机理及流动控制;

(3)能量转换与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基础;

(4)燃料燃烧理论、污染和减排机理与燃烧新技术;

(5)能源动力中的多相流基础;

(6)复杂热物理量场的测试原理和方法;

(7)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8.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E07 )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电磁与等离子体等电气工程共性基础与新技术(含传感测试、多场耦合、数字孪生、新型发电、电能传输、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等)

(2)电工材料、器件与装备;

(3)智能电网与综合能源;

(4)机电能量转换与电力驱动;

(5)电能变换与控制;

(6)电能存储及其应用;

(7) 生物电磁技术。

9.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和绿色建筑设计( E08 )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

(2)复杂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设计与建造;

(3)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和运维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4)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安全服役与性能提升;

(5)极端环境条件下岩土工程基础理论;

(6)地下与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及防灾;

(7)土木工程多灾害效应、抗灾韧性理论与技术;

(8)可持续智能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9)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与方法

(10)宜居城乡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

10.气候环境变化与极端天气影响下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E09 )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

(2)流域与河流特大洪水成因及防御;

(3)流域干旱监测及旱灾预防;

(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

(5)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下河床河道演变机制;

(6)河口生态系统模拟与健康调控;

(7)水力机电系统调控与安全运行机制;

(8)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监测;

(9)水工岩土工程灾害风险防控;

(10)流域水网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11)跨流域输调水智慧规划与联调联控。

11.区域环境复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E10)

本领域报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污水低碳再生及水质保障;

(2) 工业废水资源化及污染物超低排放;

(3)室内公共场所空气快速净化与健康风险控制;

(4)工业烟气减污降碳协同过程;

(5)新兴废弃物资源化及安全处置;

(6)可持续城市水系统构建及水质安全保障;

(7)复合污染场地生态修复;

(8)城乡/区域物质能量循环过程模拟与生态风险控制;

(9)多介质污染物安全转化及精准调控。

12. 新型海工结构和海洋装备( E11 )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深海采矿技术与前沿科学问题;

(2)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的基础科学问题;

(3)绿色船舶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4)海洋无人航行器自主定位、导航与控制;

(5)海洋观测与探测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

(6)智慧海事监管、智能航运系统关键技术;

(7)面向海洋绿色开发利用的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

13. 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 E12)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自动驾驶在线测试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测评;

(2)特定区域特定空间自动驾驶关键理论与技术;

(3)亚轨道远程空天运输系统总体设计与控制技术;

(4)高通过多模态特种车辆设计与实时动态控制;

(5)车路协同系统风险演化事故机理与防控;

(6)高速磁悬浮车-轨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

(7)韧性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协同发展理论与关键技术。

14.新概念材料、材料共性与工程交叉( E13)

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新概念材料设计、制备和表征等关键共性科学问题研究;

(2)新概念材料与新性能;

(3)新型复合与杂化材料;

(4)面向智能化、信息化和微型化等多功能集成材料与器件;

(5)面向高端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新材料;

(6)面向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新材料。

5、信息科学部

信息科学部

2021年度信息科学部发布72个重点项目立项领域,共收到申请374项,资助92项,资助直接费用27 684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300.91万元项。

2022年度信息科学部结合“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和优先资助领域,发布6个重点项目群,涉及32个重点研究方向;发布74个重点项目立项领域。拟合计资助100个左右重点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300万元/项,资助期限5年。申请人应理解和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结合领域发展趋势与团队研究基础,基于信息科学前沿或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实际应用对象或应用过程,提炼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而深人的理论创新与实验(或应用)验证研究;除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外,部分研究成果需在实验系统或实际应用中得到体现或验证。

申请信息科学部重点项目群及立项领域重点项目,申请代码1应当选择科学部优先资助领域或重点项目立项领域名称后面标明的申请代码,资助类别选择“重点项目”“附注说明”应选择相应研究方向或领域名称,以上选择不正确的申请将不予受理。申请人须在提交的电子申请书附件中提供5篇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著的PDF格式文件(仅附申请人的代表作)

2023 年度重点项目立项建议截止日期为2022430,有关要求请参阅信息科学部网站(http//sf/ gov.cn publish/ortalo/xx/)

2022年度信息科学部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重点项目群)

1.高性能电磁计算软件

针对我国电磁计算软件面临的“ 卡脖子”难题,开展自适应网格高性能算法融合及高效电磁计算方法研究,突破自适应高质量网格剖分技术、误差可控的电磁计算模型与高效方法、新型高效区域分解方法及基于国产高性能计算平台的软件并行化、新型高频技术和数值方法集成融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电磁学理论与方法等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实现软件计算可信化、工程计算高效化、算法集成化和智能化,为国产软件自主可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提升软件服务目标电磁特性建模、微波射频电路仿真与设计等重大需求的应用能力。要求申请团队在电磁计算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预期成果可以在典型电磁计算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本重点项目群下设5个研究方向,拟资助5个左右的重点项目:

(1)自适应网格和电磁计算方法融合技术(F0119)

(2)可信电磁计算与测算校验方法(F0119)

(3)高效电磁计算方法及并行化(F0119)

(4)新型数值方法和高频算法混合集成技术(F0119)

(5)智能电磁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F0119).

2.面向复杂应用场景的新兴软件理论、模型与平台

人机物融合、云边端协作、大数据、智能化等复杂应用场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软件设计的封闭系统假设。新兴软件面临新型计算架构,开放不确定性场景和各类不断出现的法律规范验证等新要求。本重点项目群从新型计算理论,大规模系统软件、软件智能化开发方法和软件可信保障技术角度布局研究,为提升我国新兴软件的基础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具体涉及5个研究方向,拟资助5个左右重点项目:

(1)开放不确定场景下的计算理论和软件实现方法(F0201 )

(2)面向分布式异构计算的虚拟化技术与系统软件(F0202 )

(3)面向云边端协同的新型数据管理理论与方法(F0202)

(4)领域知识增强的人机协作智能编程机理与平台(F0202 )

(5)面向合规验证的软件约束建模及验证方法(F0203)

3. 类脑智能与类脑信息处理

借鉴大脑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已成为发展人工智能新理论与新技术的重要路径。本重点项目群将围绕基于脑认知的新型类脑理论方法、算法模型、硬件实现及系统架构等方面开展探索性研究,为提升我国在类脑智能与类脑信息处理方面的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支撑。具体涉及5个研究方向,拟资助5个左右重点项目:

(1)类脑系统信息传递的机制与理论方法(F0609)

(2)基于神经可塑性的类脑在线学习理论与方法(F0609)

(3)受大脑认知启发的类脑神经网络理论与方法(F0609)

(4)面向智能感知的类脑器件及仿生电路研究( F0609)

(5)模拟生物智能的混合架构类脑系统及应用验证(F0609)

4.智能无人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智能无人系统由于其高度自主性和灵活性正逐渐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的作业更具优势。伴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通信等技术的发重点项目群拟针对复杂动态开放环境和资源受限等条件下智能无人系统在建模、态势感知、自主控制、可信安全、博弈与协同控制等方面遇到的难题,集相关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为未来智能无人系统在复杂动态开放环境下广泛应用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本重点项目群要求申请团队紧扣主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需结合具体场景和任务进行应用验证。

本重点项目群下设5个研究方向,拟资助5个左右重点项目:

(1)复杂动态环境下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自主控制( F0302 F0309)

(2)资源受限条件下智能无人系统信息传输、交互与共享(F0302F0309)

(3)动态开放环境下智能无人系统态势感知、优化与决策(F0302 F0309)

(4)智能无人系统的自主协同与博弈( F0302F0309)

(5)智能无人系统安全、可信评估与快速自愈(F0302 F0309)

5.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为实现高性能信息器件与系统,满足下一代照明/显示、通信、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需求,本重点项目群开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围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高质量制备、新型异质结构的构筑及物性调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本重点项目群下设6个研究方向,拟资助6个左右重点项目:

(1)硅衬底准垂直结构氮化镓功率电子材料与器件(F0401 )

(2)氧化镓高效掺杂及高性能电子器件(F0401)

(3)氮化镓基VCSEL器件关键技术(F0403)

(4) 250nm及以下远紫外发光材料与器件(F0403)

(5)氮化镓基太赫兹晶体管关键技术(F0404)

(6)宽禁带功率电子器件单粒子效应及加固方法( F0404)

6. 光电子集成技术

数据量的持续迅猛增长,对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处理、显示和存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发展新--代信息系统。面向新--代信息系统,光电子器件朝着多功能、大带宽、低功耗、小体积、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工作波段也不断拓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机理不断涌现。本重点项目群围绕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面临的异质异构匹配兼容、功能融合、带宽提升、波段拓展、性能提升等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涉及6个研究方向,拟资助6个左右重点项目:

(1)高分辨无透镜计算光学成像集成芯片研究(F0501)

(2)基于新材料体系的高性能通信光电子器件研究(F0502)

(3)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太赫兹光电集成器件研究(F05O2)

(4)信息感测与处理融合光电子集成芯片研究(F0503)

(5) CMOS工艺兼容的光电融合集成基础研究(F0514)

(6)面向微波光子的射频与光子异构集成技术(F0514)

2022年度信息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

1.语义通信的信息理论与技术( F0101)

2.面向巨型互联网星座系统的频率兼容与共用理论(F0102)

3.基于电磁特征的频谱态势认知理论与方法( F0102 )

4.通导遥物理层融合理论与方法(F0103 )

5.车联网通感算- -体化理论 与方法( F0104F0105)

6.智能反射面辅助的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 F0105 )

7.面向行星际探测的信息超远距离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F0106)

8.基于电子云的海上超视距探测与信息传输方法(F0107)

9.海豚声呐机理探索与仿生通信探测技术(F0107)

10.面向火星探测的视频编码与立体增强显示( F0108 )

11.大气湍流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影响机理及抑制技术(F0109)

12.大规模通信信号处理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方法( F0111)

13.多维雷达信号高效协同处理与干扰抑制( F0111 )

14.区域复杂环境自主感知与智能对抗处理( F0112 )

15.模型与数据混合驱动的雷达信息处理方法(F0112)

16.雷达目标探测与射频隐身均衡化波形设计理论与方法( F0112 )

17.复杂电磁空间信号作用机理与融合表征( F0113 )

18. 星载微波海洋水下探测方法( F0114)

19.宽视场动态光场显微成像理论与方法( F0117 )

20.多功能集成封装的微波无源器件与电路(F0119)

1.基于薄膜集成与薄膜体声波的异构集成射频无源电路(F0119)

23.非编码与环状RNA生物信息及功能分析方法( F0124)

24.逻辑公式可满足性求解理论与技术( F0201 )

25.数据驱动的编译器测试关键技术( F0202 )

26.大规模软件缺陷库的自动构建与应用( F0203 )

27.面向人工智能芯片的编译技术( F0204 )

28.面向异构硬件的云原生运行时系统( F0204)

29.伪造多媒体信息的鉴别与溯源(F0205)

30.无人系统高可信感知服务关键技术( F0205 )

31.异构网络多链场景下跨链服务安全关键技术( F0205F0208 )

32.物联网智能感知与溯源方法( F0208 )

33.数据与知识联合增强的多模态预训练模型构建理论和方法(F0210)

34.机器学习使能的分布式数据管理理论与技术(F0212)

35.深度神经网络可解释理论分析及决策度量方法( F0601 )

36.多源信息融合的抑郁症早期预警关键技术( F0603F0609 )

37.知识驱动的复杂场景多模态语义理解与文本生成(F0604)

38.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智能分析与机器翻译( F0605F0606

39.少标注自然语言处理理论与方法( F0606 )

40.课堂流媒体跨模态知识元协同解析与评估方法(F0701)

41.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互动认知机理解析(F0701)

42.非完备数据下重大装备剩余寿命预测(F0301)

43.面向胃肠道疾病诊断的磁控胶囊数据驱动控制( F0301 )

44.有人-无人集群飞行器的容错博弈控制( F0301F0302 )

45.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验证( F0302 )

46.车联网环境下复杂混合交通系统优化调控理论与技术( F0302F0304)

47.能源互联网分布式协同控制与智能决策( F0302 )

48.基于控制系统性能退化评估的复杂工业过程全流程优化控制(F0302)

49.空间站智能移动助理系统的交互与控制( F0302 F0309 )

50.面向复杂感知环境的新型柔性传感器系统(F0306)

51.基于生命机电融合和机器人动作驱动的类生命智能系统(F0309)

52.水空跨介质仿生机器人多模态运动机理与控制( F0309)

53.面向极端动态海洋环境观测的海洋机器人协同感知与控制( F0309 )

54.面向地下空间探测的多感融合空地两用机器人系统(F0309)

55.高透过率大尺寸氮化铝单晶衬底制备( F0401 )

56.持续感知芯片的安全可信关键技术(F0402)

57.高品质大面积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 F0403 )

58.基于八英寸单晶石墨烯的高稳定性射频器件及电路( F0404)

59.半导体功率器件建模与数据驱动的仿真技术(F0404)

60.低功耗高稳定性硅基MEMS时钟关键技术(F0407)

61.基于半导体芯片的千瓦级电源设计方法及应用( F0409)

62.片上集成的中红外气体传感技术( F0502 )

63.高算力可重构光学张量卷积运算芯片基础研究( F0503 )

64.太赫兹宽带黑体源及其应用( F0504 )

65.高精度太赫兹片上光频梳产生与应用( F0504)

66.高分辨太赫兹光声生物成像技术( F0504 )

67.太赫兹波段气相光声传感理论与关键技术(F0507)

68.高稳定在轨组装空间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关键技术( F0508 )

69.可见光波段锁模飞秒激光系统( F0509 )

70.空间热红外无辐射参考源定标方法与技术( F0510 )

71.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方法的肿瘤早筛与诊断关键技术(F0511)

72.活体深层组织光学超分辨成像(FO511)

73.面向微纳光子学的本征模式展开电磁场求解算法研究( F0513 )

74.大规模片上集成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 F0515)

6、生命科学部

生命科学部

生命科学部的资助范围包括生物学、农业科学、生态学及人口健康研究领域。根据重点项目“有限目标、有限规模、重点突出”的资助原则,生命科学部将围绕“着眼科学发展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推动颠覆性创新,解决需求与关键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的发展布局开展重点项目的立项及资助工作。2021 年度生命科学部共接收重点项目申请625项,受理624项,资助110项。

2022年度生命科学部将继续按照“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资助原则,鼓励科学家瞄准科学前沿,选择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难题开展系统性的创新工作,在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上形成重点项目群,推动领域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具有“首创”特征项目的资助,鼓励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交叉研究。计划安排重点项目直接费用约3亿元,资助项目数约为100 页,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与2021年度基本持平。请申请人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合理的资金预算。

请申请人详细阅读本《指南》列出的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申请要求、注意事项及资助计划,按《指南》要求申请重点项目。此外,不同学科的重点项目立项领域与该学科的资助范围密切相关,因此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请参照“科学部资助领域和注意事项”,正确选择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申请。

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申请的具体要求如下:

(1)请参照生命科学部公布的2022年度重点项目立项领域,确定研究题目,撰写申请书。在申请书的基本信息表中的“附注说明”-栏中必须要选择所申请的领域名称,并要求在“申请代码1”一栏中准确选择立项领域所标出的对应的申请代码。

(2)申请人应当提交5篇本人近5(2017年以来)发表的与本次申请内容相关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代表性论文首页(以附件的形式上传)

2022年度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

1.致病微生物特征及感染传播机制(C01)

2.特殊微生物类群及其与环境互作机制( C01 )

3.植物器官/组织发生与时序性发育的机制(C0207)

4.植物与环境及其他生物互作的机制( C02 )

5.动物重要性状的进化与适应( C0401 )

6.动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形成( C0402 )

7.表型与重要功能的遗传、表观遗传机制( C06 )

8.生物信息理论方法与生物大数据解析(C06)

9.细胞信号转导与细胞适应(C07 )

10. 细胞精细结构与调控( C07 )

11.配子发生、胚胎及器官发育(C12)

12.干细胞和组织器官构建与再生(C12 )

13.免疫细胞发育、分化与应答机制(C08 )

14.免疫调控机制及其异常与干预( C08 )

15.本能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C0905)

16.突触发育与可塑性( C0902 )

17.情感与社会认知的心理学机制( C0907 )

18.组织器官稳态调控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C11 )

19.机体代谢调控与疾病(C11 )

20.生物大分子动态过程与调控机制( C0502 )

21.物质代谢过程、信号转导及调控( C0509 )

22.组织工程及类器官仿生构筑(C10)

23.材料生物学效应及药物递送( C10 )

24.重要生物过程的解析与重构( C2101 )

25.生物分子的编辑、操控、成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C2105 )

26.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形成与维持机制(C03)

27.有害生物的生态学效应与机制( C03 )

28. 林草资源定向培育或高效利用( C16)

29.林草优异性状的生物学基础与调控机制( C16)

30.作物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遗传调控网络(C13)

31.作物品质形成规律与产量品质协调的生物学机理(C13)

32.食品加工、制造和贮藏的生物学基础与调控机制( C20 )

33.食品营养、风味形成与安全控制机理( C20)

34.农作物有害生物成灾与演变机制及其控制基础(C14)

35.农作物有害生物抗性基因挖掘及其调控(C14)

36.园艺作物高效栽培与品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C15 )

37.作物养分协同优化原理与调控(C15 )

38.畜禽与蜂蚕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C17 )

39.畜禽精准营养与饲料高效利用( C17)

40.畜禽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病原生物学、致病机理及耐药机制( C18 )

41.畜禽重要疾病发病机理与宿主响应机制(C18 )

42.水产养殖生物重要疾病发生与防控机制(C19)

43.水产养殖生物繁育及经济性状形成机制(C19)

此外,鉴于以往在重点项目申请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凡是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不受理其所申请的项目。

(1)未在申请书的基本信息表中“附注说明”一栏中选择重点项目领域名称;

(2)未按要求选择指定的申请代码;

(3)未按要求提交申请人本人近5(2017年以来)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5篇代表性论文首页电子版;

(4)在“附注说明”一栏中虽选择重点项目领域名称,但研究内容不属于该领域范围;

(5)申请人尚在国外工作、无法保证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国内从事研究工作。

有关申请书撰写的其他注意事项请参照“科学部资助领域和注意事项”生命科学部部分。

7、医学科学部

医学科学部

2021年度,医学科学部44个重点项目立项领域和宏观领域指导下的“自由申请”重点项目合计收到申请758项,资助123项,直接费用合计35 720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90.41万元/项。2022年度资助计划依然分为两类:按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计划资助约100项;按“宏观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计划资助约25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

医学科学部根据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资助方向,通过广泛调研,并经专家论证确定2022年度39个重点项目立项领域。请申请人根据重点项目立项领域,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附注说明” 应选择下文中公布的39个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名称之一,申请代码1应当选择名称后面标明的申请代码。

医学科学部为及时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继续设立“宏观领域”申请重点项目。鼓励在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领域已取得创新发现及重要进展,但拟开展的研究内容不在本年度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范围之内的,申请人可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申请重点项目。“附注说明”应选择“宏观领域”重点项目,申请代码自主选择。该类申请除按照常规要求撰写申请书外,还需要在申请书正文部分之前增加800字左右的“关于已取得重要创新性进展的情况说明”,未附“说明”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未按上述要求正确选择“附注说明”和申请代码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有关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请查看本《指南》中重点项目总论部分。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

(1)“科学部资助领域和注意事项”部分医学科学部的有关要求同样适用于重点项目,请申请人务必仔细阅读。2021年度获得高强度项目[如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或联合基金中的重点支持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资助的项目或课题负责人,以及申请项目与申请人承担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研究内容重复者,2022 年度作为申请人申请重点项目原则上不再给予支持。

(2)申请人需在提交的电子版申请书正文中附上代表作的PDF格式文件首页,附件中提供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作的PDF格式全文。

2022年度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

1.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H01)

2.淋巴瘸疾病演进的关键环节和精准诊治策略( H08 )

3.代谢微环境在心脏重构中的作用( H02 )

4.细胞信号关键蛋白与血管损伤修复(H02)

5.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发生机制及干预措施( H03 )

6.细胞和微环境交互作用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机制研究(H05)

7.组织器官间对话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H07)

8.颅领面组织器官遗传、发育与再生的微环境调控机制( H15 )

9.炎症性眼病及干预研究( H13 )

10.神经退行性变及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 H09 )

11.急性脑损伤的免疫炎症机制及干预(H09)

12.常见精神障碍的神经调控干预及其机制(H10)

13.衰老的代谢调控机制及干预( H19)

14.生育力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策略( H04)

15.影响免疫治疗效应的关键因素及其机制(H11)

16.免疫逃逸和耐受与疾病的发生发展(H11)

17.神经系统疑难未诊断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策略(H23)

18.特殊环境机体作业能力的特征性改变及干预策略的研究(H24)

19.疑难生物检材精准鉴识关键技术(H25)

20.影像引导介入治疗的精准和智能化研究(H27)

21.基于生物活性材料的空间特征化类器官构建及再生修复研究(H28)

22.病原感染与宿主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H21/H22 )

23.脊柱发育、退变与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 H06 )

24.急重症导致多脏器衰竭的机制研究与干预策略(H16)

25.康复干预对神经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H20)

26.免疫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H18)

27.基于合成致死原理的肿瘤候选靶点发现及机制研究(H18)

28.细胞死亡方式与肿瘤免疫治疗(H18)

29.神经和精神因素对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影响机制(H18)

30.免疫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H12)

31.放射损伤靶效应机制研究(H29)

32.常见慢性疾病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H30)

33.营养、环境、职业因素对神经及精神健康的影响和机制研究(H30)

34.高原抗缺氧防治的药物与作用机制研究(H34)

35.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新靶标发现及其活性化合物和作用机制研究(H35 )

36.针灸不同刺激方式的生物学效应基础(H31)

37.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证候及相应治则治法的生物学基础(H31)

38.中药制剂剂型设计的生物药剂学基础(H32 )

39.风湿免疫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的免疫学机制(H33)

8、管理科学部

管理科学部

2021年度管理科学部共接收重点项目申请143项,资助35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203万元项。

管理科学部在“十四五”期间逐年发布重点项目立项领域。重点项目应针对能推动学科发展、有望做出创新性成果并产生-定国际影响的前沿科学问题;应切实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所急需解决且有可能解决的一些重大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问题;应立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与规律的科学问题,在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

本《指南》中阐述的重点项目领域是对主要研究方向的概括,申请项目名称不一定要与下列重点项目领域名称完全一致。 申请人及研究团队应在相关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充分发挥本人及团队的学术优势,明确研究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能够抓准并切实解决其中的一个或若干个关键科学问题,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同时要充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从我国国情出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凝练出重要的管理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提供指导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新途径;强调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重科学方法的使用,强调以实际数据案例作为研究的信息基础。

2022年度管理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

申请管理科学部重点项目,申请代码1应当选择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名称后标明的申请代码,“附注说明” 应选择相应领域名称,以上选择不正确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2022年度本科学部提出如下重点项目的资助领域,拟资助重点项目3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1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

1.智能制造管理理论与方法

(1)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制造仿真建模与决策理论(G0103)

(2)智造服务平台模式创新与机制设计(G0117)

(3)面向智能制造的定制化生产与质量管理( G0108 )

(4)低碳智能制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G0108 )

(5)重大技术装备的生产管理与运营机制(G0108)

2.民航一体化运营优化和创新( G0102 )

3.在线交易平台中的行为及算法( G0106 )

4.在线直播新零售模式与供应链系统优化( G0109 )

5.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安全风险管理(G0113)

6.大型交通枢纽及周边交通系统优化管理与控制( G0116 )

7.人机系统的行为与管理( G0118 )

8.数智时代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

(1)数智时代的企业营销创新理论研究( G0207)

(2)数智时代的组织模式变革与员工行为( G0208 )

(3)数智时代的数据应用与组织效能研究( G0209 )

(4)数智时代的企业投融资与风险管理(G0210)

(5)数智时代的运营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G0211 )

9.企业战略与创业的微观基础理论研究( G0201 )

10.中国企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G0202)

11.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动力机制与模式(G0203)

12.平台企业的领导力模式和理论研究( G0204 )

13.基于企业“价值流-能源流碳流”的会计研究(G0206)

14.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理论

(1)数字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 G0301 )

(2)数字经济变革下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G0303G0307 )

(3)数字经济变革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与政策研究( G0305G0313 )

15.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基础理论

(1 )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培育理论模式与关键要素体系( G0309

G0312 )

(2)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与营商环境优化(G0309G0310 G0312 )

(3)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与产业创新(G0309G0311)

(4)“双碳” 目标约束下的经济产业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G0309G0314)

16.环境与生态管理领域

(1)基于复杂系统的碳中和关键减排技术风险管理(G0411)

(2)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环境风险复杂系统动态模拟与治理(G0411)

(3)基于复杂系统建模的碳中和多维政策模拟仿真研究(G0411 )

(4)能源转型的复杂机理及其经济社会环境影响( G0411G0412)

17.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领域

(1)公共治理体系变革创新的理论与机制( G0401 )

(2)大数据驱动的社区治理理论、范式与政策(G0401 )

(3)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智能体系构建与社会计算(G0410)

(4)数智赋能的信息资源与知识管理理论变革( G0414)


 

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转载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2740.htm

国科金发计〔20222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推进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突出加强科学问题凝练和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等重点任务,着力提升科学基金管理水平和资助效益,为实现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按照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安排,现将2022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2021年资助期满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项目申请

  () 项目申请接收。

  1. 2022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等。集中接收工作于32016时截止。

  2. 上述项目类型以外的其他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另行公布指南。对于随时接收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申请人应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

  (二)申请材料提交方式。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继续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人应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并将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项目获批准后,应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须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三)申请人与主要参与者事项。

  1.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于2022115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2. 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分为包干制和预算制。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申请人在项目申请时无需编制预算。其余类型项目实行预算制,申请人应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报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申请人汇总编制。

  3. 申请人填写主要参与者时不再列入学生,只需将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填入总人数统计表中。主要参与者个人简历信息采用与申请人相同的在线方式采集。申请人应当通过信息系统邀请主要参与者在线填写个人简历,并上传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主要参与者PDF版个人简历文件。未按要求上传主要参与者个人简历的将无法提交项目申请。

  4. 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

  5. 申请人应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畅通有效,以便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能够及时接收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或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的相关信息,否则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四)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扭转重申请、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切实提高项目申请质量,避免通过全民动员、下指标、发奖励和惩罚性激励等方式盲目追求项目申请数量。

2. 依托单位应提前从信息系统中下载《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项目申请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申请项目。

  3. 依托单位应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务必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

  二、项目结题

  (一)项目负责人事项。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同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不得出现任何违反科技保密和科技安全规定的涉密信息、敏感信息。

  1.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审核通过后的电子版一致。

  2.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

  3. 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

  4.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将在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http://output.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https://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

  5. 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应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受资助项目论文开放获取的有关要求,将有关论文存储到信息系统。

  (二)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需先通过信息系统提交电子版结题材料,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再报送纸质版结题材料。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等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

  依托单位应于2022224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310日前将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与结题项目清单等纸质结题材料,以邮寄方式报送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不完整的不予接收。

  三、项目进展报告、年度管理报告和包干制管理规定

  (一)项目进展报告。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照《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22115日前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年度管理报告。

  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202241—41516期间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依托单位,将不予开放下年度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三)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

  根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的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依托单位应于202263016时前,将本单位制定的包干制管理规定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备案;对于之前已完成备案但需要重新修订的,也应在上述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修订工作并重新备案。具体备案流程将另行通知。

  四、材料接收

  (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结题材料,各局(室)及科学部不接收上述材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

  (二)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

  五、其他注意事项

  (一)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二)为保证依托单位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内如果有依托单位发生单位名称变化的,应于202231日前提交变更申请。

  (三)《指南》拟于20221月中旬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

  (四)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

  六、咨询与联系方式

(一)各类事项咨询电话。

材料接收组

62328591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62317474

财务咨询

62327229

62327225

62329112

62326961

62328485

各类型项目咨询

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

62327230

62328222

62329336

62327008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含港澳)、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等

62327478

62329133

62325562

联合基金项目

62329897

62326872

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

62327001

(二)各部门咨询电话。

数理科学部

62326911

化学科学部

62326906

生命科学部

62327200

地球科学部

62327157

工程与材料

科学部

62326887

信息科学部

62326892

管理科学部

62326898

医学科学部

62328991

62328941

交叉科学部

62328382

办公室

62327087

计划局

62326980

政策局

62326986

财务局

62328485

国际合作局

62327001

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62326959

62325544

机关服务中心

62328591

(三)相关网站地址。

  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 http://www.nsfc.gov.cn/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站: https://isisn.nsfc.gov.cn/

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 http://output.nsfc.gov.cn/

  (四)材料接收组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

  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14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

(转载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100/

申请人在申请2022年度科学基金项目之前,应当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与申请有关的通知、通告等。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与《条例》和本《指南》有冲突的,以《条例》和本《指南》为准。申请规定包括申请条件与材料、限项申请规定、预算编报要求、科研诚信要求、依托单位职责和责任追究等。

一、申请条件与材料

(一)申请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一)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条件还有特殊要求(详见本《指南》正文相关部分)。

依托单位非全职聘用的工作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在申请书中如实填写在该依托单位的聘任岗位、聘任期限和每年的工作时间。

2.从事基础研究的境内科学技术人员,符合《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经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得申请其他类型项目。

该类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和个人简历中如实填写工作单位信息,并与依托单位签订书面合同(要求详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第十三条),书面合同无须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留依托单位存档备查。

非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能作为无工作单位或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

3.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实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面向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地区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开放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详见本《指南》正文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部分]。

4.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接收申请截止日期时尚未获得学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但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不含港澳地区依托单位)作为申请人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人员不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应当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并由导师签字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以及承担项目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并将函件扫描件作为申请书附件上传。受聘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各类项目。

5.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以作为申请人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和部分其他类型项目(由相应项目指南确定),但在聘(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得通过港澳地区依托单位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6.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在指定区域范围内(详见本《指南》正文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部分)依托单位的全职工作人员,以及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出正在进行三年(含)期以上援疆、援藏的科学技术人员(受援依托单位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出具援疆或援藏的证明材料,并将证明材料扫描件作为申请书附件上传);如果援疆、援藏的科学技术人员所在受援单位不是依托单位,允许其通过受援自治区内可以申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申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资助区域范围以外的科学技术人员、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依托单位的非全职工作人员、位于地区科学基金资助区域范围内的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7.受聘于依托单位的境外人员,不得同时以境内申请人和境外合作者[指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外方合作者]两种身份申请项目。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和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境外合作者,在项目资助期满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其他类型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和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除外]。

境内身份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资助期满前不得作为境外合作者参与申请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8.为避免重复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项目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联合限制申请,具体要求详见本《指南》正文科学部资助领域和注意事项管理科学部有关内容。

(二)申请材料

1.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本人撰写;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要求提供申请材料;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规范填写个人简历。注意在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法规或含有涉密信息、敏感信息的内容。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申请人应当根据所申请的项目类型,准确选择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等内容。部分项目附注说明需要严格按本《指南》相关要求选择,未要求选择的应当留空。

3.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继续试点基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申请人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并阐明选择该科学问题属性的理由。申请项目具有多重科学问题属性的,申请人应当选择最相符、最侧重、最能体现申请项目特点的一类科学问题属性。

4.申请人应当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按照本《指南》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准确选择申请代码,特别注意:

1)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二级申请代码(4位数字)。

2)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等对申请代码填写可能会有特殊要求,详见本《指南》正文相关类型项目部分。

3)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简表时,请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内容。

4)申请人如对申请代码有疑问,请向相关科学部咨询。

5.2022年,申请人填写主要参与者时不再列入学生,只需将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填入总人数统计表中。主要参与者个人简历信息采用与申请人相同的在线方式采集。申请人应当通过信息系统邀请主要参与者在线填写个人简历,并上传由系统自动生成的主要参与者PDF版个人简历文件。未按要求上传主要参与者个人简历的将无法提交项目申请。

主要参与者中如有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境外单位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申请人应当在线选择或准确填写主要参与者所在单位信息。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的合作研究单位信息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每个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特殊说明的除外)。

6.涉及科研伦理与科技安全(如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的项目申请,申请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并按照相关科学部的要求上传相应附件材料的电子扫描件。

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详细注明:

1)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2)与正在承担的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8.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请务必在申请书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申请项目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同一研究内容在不同资助机构重复申请的行为。

申请人同年申请不同类型的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在申请书中列明同年申请的其他项目的项目类型、项目名称,并说明申请项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9.除特别说明外,申请书中的起始时间一律填写202311日,结束时间按照各类型项目资助期限的要求填写20××1231日。

10.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当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

申请人在填写本人及主要参与者姓名时,姓名应与使用的身份证件一致;姓名中的字符应规范。

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相关栏目中说明,依托单位负有审核责任。

11.依托单位应当提前从信息系统中下载《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项目申请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申请项目。

12.科学基金项目继续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项目时,依托单位应当在项目申请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须报送纸质申请材料。

项目获批准后,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本人应当在申请书纸质签字盖章页上签字。主要参与者中的境外人员,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方式发送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本人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和所承担的研究工作,随纸质签字盖章页一并报送。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纸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公章,公章名称应当与申请书中单位名称一致。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为依托单位的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加盖依托单位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依托单位应当在申请书纸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并将其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提交的最终版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三)关于不予受理情形的说明

按照《条例》规定,申请科学基金项目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申请人不符合《条例》、本《指南》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

2)申请材料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

3)申请项目数量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的。

二、限项申请规定

(一)各类型项目限项申请规定

1.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除外;联合基金项目中,同一名称联合基金为同一类型项目]。

2.上年度获得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同类型项目。

3.申请人同年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合计限1项。

4.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5.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同一组织间协议框架下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合计限1项。

(二)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后暂停面上项目申请1

2020年度和2021年度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的项目(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申请人,2022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面上项目。

(三)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

除特别说明外,申请当年资助期满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申请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2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及专项项目[特别说明的除外;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2019年(含)以前批准资助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020年(含)以后批准(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2.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

1)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

2)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

3)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原来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原来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

3.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部分项目类型的特殊要求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2)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但未进入现场考察环节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不计入。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同年申请和参与申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合计限1项。

正在承担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主要参与者,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但在资助期满当年可以申请或参与申请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资助期满前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

退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参与者,2年内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同年申请和参与申请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数量合计限1项。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主要参与者,在准予结题前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外的其他类型项目。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以及科技部主管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和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科学仪器方向)项目总数合计限1项。

4)原创探索计划项目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项目除外)。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含预申请)。

(四)作为项目负责人限制获得资助次数的项目类型

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同类型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仅能获得1次资助。

2.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同层次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仅能获得1次资助。

3.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自2016年起,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资助累计不超过3次,2015年以前(含2015年)批准资助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计入累计范围。

(五)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的项目类型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直接费用小于或等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其他类型项目,以及项目指南中特别说明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的项目等。

(六)补充说明

1.除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外,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但对于未进入现场考察环节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未进入预算评审环节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申请、未进入预算评审或现场考察环节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申请,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2.申请人即使受聘于多个依托单位,通过不同依托单位申请和承担项目,其申请和承担项目数量仍然适用于本限项申请规定。

3.现行项目管理办法中,有关申请项目数量的要求与本限项申请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三、预算编报要求

(一)总体要求

申请人要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和《资金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编制说明》等的要求,根据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二)编制内容

根据预算管理方式不同,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分为包干制和预算制。

1.包干制项目

包干制项目申请人应当本着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原则申请资助额度,无须编制项目预算。

包干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应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和依托单位制定的包干制内部管理规定执行。

包干制项目资金由项目负责人自主决定使用,按照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开支范围列支,无须履行调剂程序。

2.预算制项目

预算制项目申请人应结合项目平均资助强度,按照研究实际需要合理填写各科目预算金额,只编报直接费用预算,间接费用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核定。项目申请人应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制项目预算表》和《预算说明书》。

直接费用各科目如下:

设备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计算类仪器设备和软件工具可在设备费科目列支。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开放共享、自主研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避免重复购置。

业务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消耗的各种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发生的测试化验加工、燃料动力、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会议/差旅/国际合作交流等费用,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劳务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以及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等。

项目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根据其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其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

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不得支付给参与本项目及所属课题研究和管理的相关人员,其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其他来源资金,是指从依托单位和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制项目预算表》,填写申请科学基金予以资助的直接费用金额、各科目预算情况以及其他来源资金情况。直接费用各科目均无比例限制,由申请人根据项目研究需要,按照有关科目定义、范围和标准等如实编列。

《预算说明书》,填写对项目预算表中各科目预算所做的必要说明,以及对合作研究单位资质、资金外拨情况、自筹资金等进行的必要说明。其中,对单价≥50万元的设备详细说明,对单价<50万元的设备费用分类说明。

在计划书填报阶段,预算制项目预算表中直接费用总额不应超过批准的直接费用预算总额,各科目金额原则上不应超过申请书各科目金额,经预算评审的项目应按照评审意见进行调整。在执行过程中,除设备费预算调剂需报依托单位审批外,劳务费和业务费预算调剂可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安排。

(三)合作研究外拨资金

1.申请人与主要参与者不是同一单位的,主要参与者所在单位(境内)视为合作研究单位。

2.合作研究双方应当在计划书提交之前签订合作研究协议(或合同),并在《预算说明书》中对合作研究外拨资金进行单独说明。

合作研究协议(或合同)无须提交,留在依托单位存档备查。

3.合作研究的申请人和合作方主要参与者应当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分别编制预算(简称分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申请人汇总编报预算(简称总预算)。其中,申请书阶段的分预算需经合作方主要参与者签字(在预算表空白处),计划书阶段的分预算需经合作方主要参与者签字和合作研究单位盖章(在预算表空白处)。分预算无须提交,留在依托单位存档备查。

4.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托单位应当按资助项目计划书和合同及时转拨合作研究单位资金,并加强对转拨资金的监督管理。

5.经双方协商约定不外拨资金的合作研究可以不签订合作研究协议(或合同)、可以不分别编制预算,并在《预算说明书》中予以明确。

(四)依托单位主体责任

依托单位是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项目资金管理体制和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绩效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审核项目预算、支出和决算,认真审批预算调整,做到账表一致、账实相符,确保各项支出真实、合法、有效。项目负责人是项目资金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五)结余资金管理

科学基金项目资金是专门用于资助科学技术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的专项资金。依托单位应当加强结余资金管理,动态监管资金使用并实时预警提醒,健全结余资金盘活机制,加快资金使用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科研活动需要,合理安排经费支出,既要避免突击花钱,也要避免结余过多。

自然科学基金委准予结题的项目,结余资金留归依托单位统筹使用。依托单位应当将结余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基础研究直接支出,优先考虑原项目团队科研需求,并制定完善项目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自然科学基金委不予结题的项目,依托单位应当负责将结余资金在通知书下达后30日内按原渠道退回自然科学基金委。

(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精神,依托单位要落实好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主体责任,及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符合科研实际需要的内部报销机制。

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无须编制项目预算。

3.预算数据以万元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各类标准或单价以为单位,精确到个位。外币需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即期汇率折合成人民币。

四、科研诚信要求

为加强科学基金科研诚信建设,防范和遏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的科研不端行为,现就有关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注意事项做出以下说明和要求。

(一)关于个人信息

1.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由申请人本人申请,严禁冒名申请,严禁编造虚假的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

2.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应当如实填报个人信息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同时,申请人还应当对所有主要参与者个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严禁伪造或提供虚假信息。

3.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填报的学位信息应当与学位证书一致;学位获得时间应当以证书日期为准。

4.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应当如实、准确填写依托单位正式聘用的职称信息,严禁伪造或提供虚假职称信息。

5.无工作单位或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如实填写有关信息,严禁伪造信息。

6.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应当如实、规范填写个人履历,包括详细列出各时间段对应的职称,严禁不写中间职称只写最高职称,如“1986年至今教授,严禁伪造或篡改相关信息。

7.申请人应当如实填写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姓名,不得错填漏填。

(二)关于研究内容

1.申请人应当按照本《指南》、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填写申请书报告正文,如实填写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内容等,严禁抄袭剽窃或弄虚作假,严禁违反法律法规、伦理准则及科技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2.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应当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如实规范列出研究成果的所有作者(发明人或完成人等)署名,不得篡改作者(发明人或完成人等)顺序。对于个人简历中的代表性论文,应上传公开发表的全文PDF电子版;代表性专著应上传著作封面、摘要、目录、版权页等PDF扫描件。

3.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应严格遵循科学界公认的学术道德、科研伦理和行为规范,涉及人的研究应按照国家、部门(行业)和单位等要求通过伦理审查;不得使用存在伪造、篡改、抄袭剽窃、委托第三方代写或代投以及同行评议造假等科研不端行为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申请科学基金项目。

4.不得同时将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以不同项目类型、由不同申请人或经不同依托单位提出申请;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重复提出申请。

5.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内容不得是已向其他渠道提交申请且处于受理、评审期的;相关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须在申请书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所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区别和联系,不得将相同研究内容再次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申请。

(三)其他有关要求

1.依托单位与合作研究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的具体部署,按照《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申请材料审核把关,杜绝不实夸大、弄虚作假等行为。

2.申请人应当将申请书相关内容及科研诚信要求告知主要参与者,确保主要参与者全面了解申请书相关内容并对所涉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负责。

3.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在提交项目申请前应按要求做出相应承诺,并在项目申请和评审过程中严格遵守承诺。

4.严禁从事任何可能影响科学基金评审公正性的活动。

五、依托单位职责

1.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条例》、本《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有关申请的通知通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请工作。

2.依托单位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履行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和规范科学基金管理。

3.依托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科研伦理审查机制,防范伦理风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建立健全科研伦理管理制度;加强伦理审查机制和过程监管;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在科研伦理方面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4.依托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科技安全审查机制,不得提交含有涉密或敏感信息的项目申请。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科技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科技安全责任制;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5.依托单位应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依托单位如果允许《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本单位申请项目,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要求履行相关职责,并签订书面合同。书面合同无须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留依托单位存档备查。

6.依托单位应注重提高项目申请质量,避免通过全民动员、设置硬性指标、实施与是否申请项目挂钩的奖惩措施等方式盲目追求项目申请数量,逐步提升本单位基础研究整体水平。

7.依托单位应及时在线上传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加盖依托单位公章的《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承诺书》电子扫描件,确保申请人能够及时在线填写并提交项目申请;并应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确保项目申请的顺利接收。

六、责任追究

1.依托单位疏于管理,未按要求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履行审查职责的,或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违反承诺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条例》《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以及本《指南》等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2.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违反本《指南》或其他科学技术活动相关要求和承诺的,一经发现,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条例》和本《指南》等相关规定,视情节轻重予以终止评审等相应处理;对涉嫌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将予以调查,对存在问题的将严肃处理。

3.对于发现和收到涉及违纪违法的线索和举报,将按照管理权限移交相关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会议通知

“第2届全国工程计算软件发展论坛”暨

“全国工程计算方法2021学术年会”暨

“第3届边界元法及降维方法会议”联合会议

广东 深圳 南方科技大学

2022113-16

会议延迟通知

(转载自会议官网)

http://numericalmethods.dlut.edu.cn/meeting/list.asp?id=2734&mnid=3999&did=1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由于近期深圳爆发新冠疫情,事态紧急、情况未明,因此会务组决定将本次会议延期举办。具体延期时间,待会务组商榷之后另行通知。

已提交摘要和注册费的参会人员,我们会保留相关信息至会议举办。

已经电话预定住宿的参会人员请致电酒店退宿,不收取任何费用。

如需退注册费人员,请将交费信息截图发至会务组邮箱。

如有其他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各位参会人员服务。

会议联系人员:

 杨:报告安排;18691530688, yangy33@sustech.edu.cn

彭海峰:摘要接收;15842652176, hfpeng@dlut.edu.cn

李笑笑:会务安排;18665960656, lixx@sustech.edu.cn

 明:注册住宿;17811659018, miaom2021@sustech.edu.cn

赞助联系人:杨杨,18691530688, yangy33@sustech.edu.cn

会务组邮箱:miaom2021@sustech.edu.cn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固体力学新方法专业组

“第 2 届全国工程计算软件发展论坛”暨“全国工程计算方法 2021

学术年会”暨“第 3 届边界元法及降维方法会议”组委会

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

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期刊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22年,第391卷)

Multi-fidelity Data Aggrega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Jie Chen, Yi Gao, Yongming Liu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015

 

Analysis-suitable unstructured T-splines: Multiple extraordinary points per face

Xiaodong Wei, Xin Li, Kuanren Qian, Thomas J.R. Hughes, Yongjie Jessica Zhang, Hugo Casquero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039

 

An efficient discretization for a family of Time Relaxation models

Jeffrey Belding, Monika Neda, Rihui La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09X

 

A reduced-order characteri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ed on POD fo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governed by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Junpeng Song, Hongxing Rui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258

 

An arbitrary order Mixed Virtual Element formulation for coupled multi-dimensional flow problems

M.F. Benedetto, A. Borio, F. Kyburg, J. Mollica, S. Scialò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5351

 

Multiscale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predicting viscoelasticity of red blood cells in aging and mechanical fatigue

Shuhao Ma, Shuo Wang, Xiaojing Qi, Keqin Han, Xiaoqing Jin, Zhen Li, Guoqing Hu, Xuejin Li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234

 

Structural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considering model uncertainties through a novel digital twin-driven approach

Mengmeng Wang, Shizhe Feng, Atilla Incecik, Grzegorz Królczyk, Zhixiong Li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12X

 

An extended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for two-phase seepage–stress coupling process modelling in fractured porous medium

Hao Sun, Feng Xiong, Zhijun Wu, Jian Ji, Lifeng Fa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131

 

A C1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axisymmetric lipid membran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Gaussian energy

Faezeh Ebrahimi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6927

 

An iterative algorithm for POD basis adaptation in solving parametric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Zhizhang Wu, Zhiwen Zhan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052

 

A sharp-interface model for diffusi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es in visco-plastic materials

Lukas Munk, Silvia Reschka, Stefan Löhnert, Hans Jürgen Maier, Peter Wrigger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6769

 

A finite micro-rotation material point method for micropolar solid and fluid dynamics with three-dimensional evolving contacts and free surfaces

Ran Ma, WaiChing Su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26X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phase-field fracture driven by hydrogen embrittlement

Moirangthem Dinachandra, Alankar Alankar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118

 

A condensed generaliz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CGFEM) for interface problems

Qinghui Zhang, Cu Cui, Uday Banerjee, Ivo Babuška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246

 

Initial solution estimation of one-step inverse isogeometric analysis for sheet metal forming with complex topologies

Changsheng Wang, Xi Zhang, Zhigong Zhang, Xiangkui Zhang, Ping Hu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350

 

A novel method to impos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higher-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ianyi Hu, Yu Leng, Hector Gomez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192

 

Design of thin micro-architectured panels with extension–bending coupling effects using topology optimization

Filippo Agnelli, Grigor Nika, Andrei Constantinescu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040

 

Isogeometric shape optimization of periodic structures in three dimensions

Helmut Harbrecht, Michael Multerer, Remo von Rickenba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325

 

Fast multipol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the acoustic analysis of finite periodic structures

Christopher Jelich, Wenchang Zhao, Haibo Chen, Steffen Marbur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209

 

A semi-Lagrangian meshfree Galerkin method for convection-dominate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Xiaodong Wang, Haidan Wang, Ying Liu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295

 

A hybrid meshfree discretization to improve the numerical performance of peridynamic models

Arman Shojaei, Alexander Hermann, Christian J. Cyron, Pablo Seleson, Stewart A. Sillin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283

 

A single-loop method for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 with interval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Wanyi Tian, Weiwei Chen, Bingyu Ni, Chao Jian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6381

 

Weighted isogeometric collocation based on Spline Projectors

Alessandro Giust, Bert Jüttler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337

 

Error representation of the time-marching DPG scheme

Judit Muñoz-Matute, Leszek Demkowicz, David Pardo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6964

 

Machine learning constitutive models of elastomeric foams

Ari Frankel, Craig M. Hamel, Dan Bolintineanu, Kevin Long, Sharlotte Kramer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782521007027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21年,第68卷,第6期)

Boundary element techniques for multiscale filling simulations in dual-scale fibrous reinforcements using two lumped approaches

Iván David Patiño & César Nieto-Londoño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66-6

 

A unified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for coupled anomalous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and its finite element implementation

O. Barrera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67-5

 

An efficient model order reduction scheme for dynamic contact in linear elasticity

Diana Manvelyan, Bernd Simeon & Utz Wever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68-4

 

Robust topology optimization with low rank approximation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Vahid Keshavarzzadeh, Robert M. Kirby & Akil Narayan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69-3

 

A hierarchical generalized formulation for the large-displacement dynamic analysis of rotating plates

Enrico Santarpia, Claudio Testa, Luciano Demasi, Luca Greco & Giovanni Bernardini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70-w

 

On differences and comparisons of peridynamic differential operators and nonlocal differential operators

Xingyu Kan, Jiale Yan, Shaofan Li & A-Man Zhang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72-8

 

A stochastic solver based on the residence time algorithm for crystal plasticity models

Qianran Yu, Enrique Martínez, Javier Segurado & Jaime Marian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73-7

 

Immersed boundary-conformal isogeometric method for linear elliptic problems

Xiaodong Wei, Benjamin Marussig, Pablo Antolin & Annalisa Buffa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74-6

 

A pruning algorithm preserving modeling capabilities for polycrystalline data

Harris Farooq, David Ryckelynck, Samuel Forest, Georges Cailletaud & Aldo Marano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75-5

 

An ensemble solver for segregated cardiovascular FSI

Xue Li & Daniele E. Schiavazzi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76-4

 

Embedded unit cell homogenization model for localized non-periodic elasto-plastic zones

Marina Grigorovitch, Erez Gal & Haim Waisman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6-021-02077-3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22年,第123卷,第4期)

Weak enforcement of interface continuity and generalized periodicity in high-order electromechanical problems

Jordi Barceló-MercaderDavid CodonySonia Fernández-MéndezIrene Arias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82

A stabilized parametric level-set XFEM topology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thermal-fluid problem

Yi LinWeidong ZhuJiangxiong LiYinglin K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83

A duality-based coupling of Cosserat crystal plasticity and phase field theories for modeling grain refinement

Jonghyuk BaekJiun-Shyan ChenMichael TupekFrank BeckwithH. Eliot Fang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84

An efficient 4-node facet shell element for the modified couple stress elasticity

Yan ShangHuan-Pu WuSong CenChen-Feng Li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85

Beam elements with frictional contact in the material point method

Jingu KangMichael A. HomelEric B. Herbold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86

Numerical scheme solv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gas and heterogeneous solid with phase change

Yu CangYue HuLipo WangYongxing Shen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87

Finite volume method with the Soner boundary condition for computing the signed distance function on polyhedral meshes

Jooyoung HahnKarol MikulaPeter FrolkovičBranislav Basara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88

Concurrent topology optimization for thermoelastic structures with random and interval hybrid uncertainties

Jing ZhengShaonan DingChao JiangZhonghua Wang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89

Quasi-static fracture analysis by coupled three-dimensional peridynamics and high order on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s based on local elasticity

Alfonso PaganiMarco EneaErasmo Carrera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90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damage-resistant structures with a predefined load-bearing capacity

Tobias BarbierEmad ShakourOle SigmundGeert LombaertMattias Schevenels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91

High-order accurate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solutions with a finite volume method in anisotropic meshes with application in polymer processing

Ricardo CostaJoão M. NóbregaStéphane ClainGaspar J. Machado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nme.6892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21年,第30卷,第4期)

工程数值仿真与CAE算法

某型冰箱冷凝器的振动断裂分析(作者:占双剑,陈滢,王松青,陈新涛,黄晓明)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06170029&flag=1

基于流入角实时变化的气动性对操稳的影响(作者:高璐,高磊,孙礼)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08040038&flag=1

基于神经网络对裂纹扩展过程的预测(作者:郑国君,杜超群,申国哲,夏阳)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08160042&flag=1

基于不同线路条件下的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作者:李响)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08170043&flag=1

跨中作用下铝合金卷边工字形截面受弯构件稳定性能研究(作者:姜超,林冰)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08300044&flag=1

基于FLUENT的燃料电池密封性的仿真分析(作者:耿铁,惠俊霞,刘玉豪,孟斐)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09220048&flag=1

基于叶脉骨架结构的股骨柄设计方法(作者:王淋,周玥廷)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10100052&flag=1

屋面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端部腹板裂缝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作者:刘之春,刘军宇)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10110053&flag=1

侵入物高速撞击下铰链式动车组安全性研究.(作者:朱卫,张海,岳译新,苏永章,张宸瑜,付耿哲)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10170055&flag=1

均布荷载下四边固支矩形薄板的挠度研究(作者:马仁香)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10250057&flag=1

车身零件预装变形有限元虚拟评估分析(作者:程计栋,邓继涛,石文)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11090059&flag=1

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修复后使用性能指标研究(作者:袁昌鲁,李嘉锴,杨宁)

http://jsjfzgc.ijournals.net.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11200063&flag=1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Vol.165, March 202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advances-in-engineering-software/vol/165/suppl/C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Vol.203, June 202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finite-elements-in-analysis-and-design/vol/203/suppl/C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Vol.94.2, February 202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0970363/2022/94/2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Vol.453, 15 March 202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vol/453/suppl/C

 


网络精华

侯洵: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转载自科学网)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472954.shtm

clip_image009.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侯洵研究员(右)指导年轻科研人员 

张梅供图

clip_image010.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侯洵研究员   张梅供图

20211125日,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议表彰了获得202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侯洵研究员由于六十余年来为国家和陕西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而成为三位荣获2020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之一。

“把自身发展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始终做到爱国、爱所、实干、创新。”2021123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举行的侯洵院士获奖表彰暨“超快科学”教育基金捐赠签约仪式上,侯洵如是发言希望年轻人继往开来。

侯洵获得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第一时间主动提出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捐出100万元奖金设立“超快科学”教育基金,用于支持西安光机所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激励和资助优秀研究生。

参加研制拍摄原子弹爆炸瞬态的高速摄影机

1962年,根据钱三强、王淦昌等科学家的建议,经聂荣臻元帅批准,为满足“两弹”研制的需要,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我国杰出的光学专家龚祖同院士(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任首任所长。

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的侯洵参与到龚祖同领导的研制单片克尔盒高速摄影机项目,他和同事们一起攻坚克难、日夜奋战,于19645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克尔盒高速摄影机,并于19641016日成功地拍摄到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早期瞬态火球状态照片,为我国发展核武器提供了重要数据。

1964年他又设计了楔形和双楔形克尔盒,比国外发表的同类设计工作早两年。1968年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又研制成功用于扫描相机的“长磁聚焦电偏转象增强器”,1970年他参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导弹红外尾流跟踪仪。

1975年,他领导研制成功“磁聚焦云母片耦合四级象增强器”,首创了热铟封技术,并解决了转换技术制作的光电器件的寿命问题,对光电器件的研制具有普遍意义。他率先在国内倡议并领导开辟“Ⅲ-Ⅴ族光电发射材料”新课题,经过反复探索,终于在1978年研制出国内第一支砷化镓光电阴极倍增管,并达到当时日本同类产品水平。他提出混合气体还原新工艺,从而解决了微通道板研制中一项关键工艺。

超快光子学领域的中国高度

“超快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或科学技术研究中。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所产生的电脉冲、化学反应的分子动力学过程等,其发生的时间多在皮秒、飞秒甚至阿秒量级范围内。”侯洵介绍,“超快现象研究对自然科学、能源、材料、生物、光物理、光化学、激光技术、强光物理、高能物理等研究及技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要捕捉到这种现象,靠人眼和普通相机是不行的,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因为1皮秒等于10-12秒。”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原科研处处长陈中仁研究员解释,“侯洵在我国超快光子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奠基性和开拓性工作,为我国超快科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9年,侯洵被派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回国后,为了解决国防重要科研项目的急需,1982年他又主持微微秒变像管技术及BWS-5K变像管皮秒扫描相机的研制工作,亲自制作光电阴极,解决了阴极前面有加速栅网时制作的难题。他带领研究组成员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内,甚至顾不上吃饭,经过两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具有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扫描变像管及扫描相机。

此刻,我国的变像管高速摄影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该相机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水平,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在慕尼黑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激光与光电子学会议上展出后,引起国际同行瞩目和加拿大等国浓厚兴趣,一举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该项技术的封锁。

但是侯洵明白,掌握微微秒变像管技术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我们攀登瞬态光学高峰长途中的一个阶梯。为此,他和同事们一往无前地又冲向了新的目标。

为了解决测量地下核爆时γ射线的时空强度分布难题,侯洵又和同事们设想研制采用光纤与变像管扫描相机相结合的测量系统。

“在当时这是一项创新难度大,时间紧的任务。”陈中仁说。

从总体方案的确定,到解决总体联调中技术难关,他都亲自参加,只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就完成整机研制,1984年参加地下核试验测试。使用单位认为:“该相机第一次在核测试现场使用,记录到中子条纹信号 ,为新的测试方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据了解,在该相机成果鉴定证书上记录着“本成果在地下核试验中作探测记录仪器,可以替代几十台进口高级示波器。能节省外汇100万美元以上,在国内属首次研制成功……”

1984年他又主持“软x射线皮秒变像管相机”研制工作。这是微微秒变像管技术在波段上的自然延伸和进一步拓宽。经过4年努力,又为我国高技术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相机性能达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而在他参与研制的“象增强高速摄影技术”项目中,提出了采用激光照明窄带干涉滤光片滤光及象增强技术,解决了快暗、小目标测量难题。他倡议开设并领导“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的研制,主持完成 MOCVD装置”并完成“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及分幅相机”研制、红外线皮秒变像管扫描相机、重返大气层表面烧蚀情况用的变像管高温测量仪等一系列高端超快光学诊断设备的研制,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和仪器禁运,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及时满足了我国现代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同时使中国超快现象研究的时间分辨率从微秒提高到皮秒,多数超快现象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侯洵继龚祖同院士、王大珩院士之后于1990年成为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的中国国家代表。

为了发展我国瞬态光学技术和促进超快现象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侯洵倡议并牵头在西安光机所组建了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今,该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开展超快光学技术研究的主要技术基地,面向国家需求,取得多项重要突破。2018年,由西安光机所赵卫研究员作为负责人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高性能条纹相机的研制”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条纹相机进入实用阶段。

取得成绩的三大“秘笈”

说起自己的科研成就,侯洵认为有3大“秘笈”:党的教育和培养、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感召和团队的力量。

侯洵常说,“取得一点成绩是党的培养和教育,给了我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还要感谢龚祖同院士、王大珩院士、王淦昌院士和陈芳允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还有关键的一点,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团队成员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团队的合作,这些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侯洵说,“对于个人来说,科学成就的取得需要坚持的毅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据侯洵回忆,“在一次科研攻关中,关键环节始终无法突破,科研课题迟迟没有进展,陷入了困境。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上街买菜,突然灵光一现,脑子里冒出了一个解决思路。我立刻返回实验室,重新实验、测试,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比国际上其他科学家解决这个难题要早两年!”

这灵光一现的背后,是长期的专注和思考。

他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千方百计’搞科研,勇于探索、甘于奉献,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懈奋斗!”

侯洵先后培养出硕士生51名,博士28名。其中,常增虎、魏志义、李晋闽等已是世界超快光学或光电子材料领域的杰出代表学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计算力学快讯简介